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 — 抗战与文艺中的抗战题材-陈履生微言
抗战与文艺中的抗战题材-陈履生微言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5/8/23 0:00:00  阅读[927]
  抗战胜利70周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必须纪念的历史。战争的破坏与毁灭难以言喻,伤痛犹存。抗战所激发的文艺创作的巨大动力难以想象,今天的艺术家缺少历史的情境,也就不可能像战争时期的艺术家那样满怀激情,而今天的艺术家对于战争的理解和认知更是因为没有切肤之痛而

  抗战胜利70周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必须纪念的历史。战争的破坏与毁灭难以言喻,伤痛犹存。抗战所激发的文艺创作的巨大动力难以想象,所以,战争下的艺术有着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时代气息,艺术成了投枪与匕首。抗战胜利之后不断有纪念展,就是希望进一步通过纪念而产生新的作品,从而强化历史的记忆。

  应景的创作难持久

  胜利的欢呼声渐行渐远,所以,艺术家关注的程度也在消减。今天的艺术家缺少历史的情境,也就不可能像战争时期的艺术家那样满怀激情,而今天的艺术家对于战争的理解和认知更是因为没有切肤之痛而显得肤浅。今天当我们回忆和纪念60周年时的创作和展览,哪怕能够说出一两幅代表作也是安慰。显然,应景都是暂时的。

  经典是时间的考验

  新中国初期出现了一批抗战题材的作品,它们已经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如《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八一五之夜》等,这些虽然不是战争时期的作品,可是,作者在把握典型环境与形象塑造上的能力,却经受住了时间上的考验。实际上这批年轻画家当时的绘画能力一般,为何能在这一题材上创造了奇迹?

  题材之外需要感动人

  艺术需要感动人的力量,艺术感动人的力量具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抗战的历史造就了20世纪中一段特殊的艺术史,而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能产生这一题材的好作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能够经受历史考验的却越来越少。是题材的老化,还是创作能力的退化,都值得好好去研究。

  向梵高致敬

  梵高逝世125周年,本来这个不是整数的纪念年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动静,可是,今年好像是许多国家合议过的,纷纷举办各类展览向这位伟大的画家致敬。这之中的龙头老大当属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因为他们的新馆开馆,所以就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其博物馆广场上出现了5万多朵鲜花制作的高达8米的梵高像。

  真懂就不会随波逐流

  梵高生前恐怕不会想到在逝世125周年后有那么多人超乎寻常地崇拜他,以至于出现了神化的迹象,实际上很多人并不懂他。最懂他的是科勒姆勒夫人,因为她在梵高未名时就成为他的粉丝,并不遗余力地收藏梵高的作品,从而有了今天科勒姆勒博物馆仅次于梵高博物馆的丰富的收藏。她是真正懂艺术的藏家,而非随波逐流。

  遇到知音很难

  伟大的艺术家能遇到伟大的知己是很难的。因为,人们的习惯是跟着潮流,而审美在潮流的带动下往往会主导多数人的判断。独特的眼光在于有着丰富的学养和不同寻常的把握,显然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历史上的失败者也是不计其数。这之中不排斥“独特”之中过于的“独”以至于在未来也缺少知音,而成为失败者。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