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真的来了。”在处暑前夕举办的2015煤焦钢产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利群如此感叹道。
钢铁市场的需求低迷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产业链上下难逃此劫。在同期举办的2015中国企业500强高峰论坛上,宝钢董事长徐乐江也发出了相似的感慨,“一斤钢材不如一斤矿泉水和一斤白菜,一点不是危言耸听。”
今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40997万吨,同比下降1.3%。按半年度比较,这是2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钢铁消费同样大幅缩减,上半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36231亿吨,同比下降4.7%,去年同期的数字是下降3.4%。
相伴而来的是整条产业链的不景气,去年以来,煤、焦、矿、材价格全面下跌,行业利润持续下滑。今年上半年钢铁销售利润率仅为0.11,达近几年最低水平。钢铁主业是亏损的,而且亏损增幅比较大。
寒冬局势给企业带来了险峻考验。“我们在所有行业内调研,感觉到钢铁企业为了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方面做了大量和积极的努力,”王利群在大会上话锋一转,“但是,效果还是不佳。”
供大于求的行业格局加速了企业分化,淘汰落后企业是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王利群认为,如今企业靠降价赢得市场份额,实际上赢得和挤占的是有限的市场空间,但是付出的却是亏损的代价,这个方法可能要走到极限了。“钢铁未来走出困境最关键的路,必定得有人退出。”王利群说,“实际上这个事做起来很难。”钢协在各地调研时发现,困难在于企业只有减产和停产,没有退出的意愿,加之地方政府各方面可能也会延缓退出的时间。“所以这需要企业、政府市场共同促进,只是时间越长,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越高。”
尽管今年以来钢铁产能在逐步削减,但供大于求的过剩局面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也需要长期解决。王利群分析,全产业链供大于求的格局主要源于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粗略地看,钢铁焦炭在五年前就供大于求;煤炭在三年前是供大于求;铁矿至少是两年前开始供大于求。供大于求之后形成了利润向下游转移,过剩的程度和两级分化的程度决定产业走出困境的时间,第一个走出困境是矿山,第二是煤炭,后面是焦炭和钢铁。产业链是需要大家共同走出来。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