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 — 战时昆明:离乱时世中,文人最爱的“桃花源”(1)
战时昆明:离乱时世中,文人最爱的“桃花源”(1)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5/9/1 11:36:01  阅读[882]
  “连天烽火”与“遍地弦歌”本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景,但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两者竟交织成撼人心魄的乐章,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抗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七七事变后,我国河山相继沦陷,人民沦为鱼肉,文化遭遇劫掠,侵略者妄图让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为保 “文脉”,在国民政府的统筹下,大学大规模内迁,文人也走上“长征”路。于是,在抗战大后方西南便出现了弦歌不绝的文化繁荣景象。边城昆明,似乎成了中国离乱时世中的一个风虎云龙际会之地。

  钱穆、沈从文、冯友兰、金岳霖、梁思成、严济慈……一大批知识分子与昆明结下不解之缘。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生活环境中,在背景离乡的战火中,他们在云南人民的支持下,用另一种方式抗争,发展壮大“中华之文脉”,划出一道又一道灿烂的轨迹。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从这些大师身上折射出来的,是家国情怀、是学术专注,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毅坚卓的精神。

  70年后,当我们走近他们,重拾那些逝去的光阴,扪心自问:大师们的精神如何得以继承弘扬?艰苦离乱中,他们如何取得那些辉煌的成绩?我们真的探究清楚了吗?

  追忆似水年华,应叫青史有专篇,应叫篇章照后人。

  上世纪40年代的碧鸡坊。

  汪曾祺和沈从文合影。他们都曾在多篇文章中热情洋溢地怀念过在昆明的岁月。

战时昆明:离乱时世中,文人最爱的“桃花源”(1)

  1938年8月,多位教授在昆明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

  流金岁月

  烽火连天,大学大规模内迁

  1937年11月,在南京到遥远西南的山道上,一群师生赶着美国牛、荷兰牛、澳洲牛、英国猪、美国鹅、北京鸭等良种实验家畜,艰难赶路。来不及去管远处的枪炮声和四处弥漫的硝烟。他们是中央大学南京三牌楼农学院的师生。历经千辛万苦,一年后,这些师生赶着牛羊,终于到达了重庆。校长罗家伦与他们相拥而泣,像是“乱后骨肉重逢”。

  七七事变后, 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神州大地,国土相继沦陷。一时间烽火连天起,家园离散,“莽歌泣菊牙,凤凰悲桐芳”。

  日寇每攻占一个城市,均有计划地摧毁和破坏中国文化:焚毁出版机构、破坏大学、占领学术机构、劫掠图书文物、残害知识分子……妄图摧毁中国的文脉,让中华民族“亡国灭种”。

  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108所高校,有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毁坏,25所因战争而陷入停顿。

  为了保存“文脉”,也为日后重建大业储备人才,不甘附逆的中国大学,在国民政府的统筹下,纷纷内迁。

  北平沦陷之初,这里的知识分子,都在面临艰难的抉择。吴宓深感悲愤无望,在日记中写道:“闻报,知战局危迫,大祸将临……今后或自杀,或为僧,或抗节,或就义。”

  而此时,同为清华大学教授的朱自清、闻一多等也在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到底该以羸弱之躯亲赴战场,还是该保住文脉,使“弦诵不断绝”。

  最终,为了保全民族根基,知识分子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文人长征”,栉风沐雨,翻山越岭,向西,向西!

  沿途,日寇的飞机狂轰滥炸,师生们及家属带着若干吨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财产的损失、人员的伤亡,难以计数。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