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郭先生去吉林长春图书馆看书,在读者自修区,郭先生从摆满了名着的书墙上顺手拿了一本,发现那竟是个纸盒子,只是贴了名着的书皮而已。在自修区多个书墙上,读者能拿得着的都是假书。记者调查发现,在国内还有很多图书馆也用假书作装饰。(8月30日 央广中国之声)
在一个“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里,纸质阅读依然有生存空间。来图书馆接受精神洗礼的读者,却见识了假书装饰图书馆的弄巧成拙——为了所谓的“好看”,图书馆不惜通过作伪的方式来移花接木,不曾想穿帮露馅。
这从表面上暴露了该图书馆在藏书上的短缺,从本质上却折射出经营管理者在价值观念上的错位与迷失——为了抽象的“面子”,丢掉了“里子”;为了应付“外人”,不惜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来遮丑、护短,说轻一点是缺乏文化自信,说重一点是对上不对下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笔者曾经到某地一个社区调研,居民阅览室宽敞明亮、图书丰富多样,令人赞叹不已。然而,一旦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看似光鲜的图书大都没有翻阅的痕迹;书柜的深处,甚至还有一批被绳子捆住、尚未开封的新书。
物尽其用,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假书装饰图书馆不仅缺乏使用价值,而且造成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图书馆花费心思甚至耗资不菲搭建起来的“花架子”,既起不到所谓营造学习氛围的作用,反而容易让读者产生反感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即使图书馆囿于经费,难以在读者自修区配置充足的图书,也依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把老百姓想读、爱读的书采购进来,将图书馆布局合理一些、布置得温馨一些,实现便民、利民的阅读诉求,需要少一些表面功夫,多一些真心实意。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