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担心,有大数据来告诉你!这不,由国内大数据领域的领军专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等人共同研发的“学生画像”系统,通过数据整合、分析,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大数据研究发现,学霸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大数据研究所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了“学霸”和“学渣”的学习生活轨迹。
去图书馆和教学楼次数越多,成绩越好
在大数据研究所提供的图表上,记者可以看到,第一学期,成绩最好的学生进入图书馆的次数为55次,成绩最差的学生进入图书馆的次数为35次;到了第四学期,成绩最好的学生进入图书馆的次数为61次,成绩最差的学生进入图书馆的次数为18次。
“学生画像”的研究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出入图书馆次数比较多的学生,成绩要优于出入图书馆次数比较少的学生。而同一名学生,随着出入图书馆次数的增多或减少,成绩排名在上下浮动。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教学楼,学生去教学楼饮水机上打水次数越多,就说明学生长期在教学楼里活动。第三学期的数据显示,成绩最好的学生在教学楼打水近80次,成绩最差的学生在教学楼打水不到10次。这也说明,经常在教学楼活动的学生,成绩就越好。
生活学习有规律的学生成绩更好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全校本科生进出宿舍、在食堂吃饭、去澡堂洗澡等记录,发现成绩好的学生除了在教学楼打水次数比较多之外,生活、学习等行为习惯比成绩差的更有规律。
以吃早饭的次数为例,第二学期,成绩最好的学生吃早餐次数在110次,成绩最差的学生吃早餐次数仅为60次。也就是说,9点前出现在食堂吃早餐的同学,成绩也相对更好。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在固定时间进出宿舍,在宿舍的平均时长少的学生,成绩远远高于经常宅在宿舍的学生。
身边朋友成绩较好 自身成绩也相对较好
大数据显示,学霸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学霸,身边朋友成绩较好,自身成绩也相对较好。
电子科大教育大数据研究所有专门分析“朋友圈”的模块,主要分析同校的朋友。“两个朋友关系越亲密,共同行动的概率就越大,而陌生人之间则不然,这是已经经过仔细验证的结论。”基于此,研究所的专家们对学生们的共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凡是两两间较短间隔内在同一场所,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记录,以此获取两人的关系亲密程度,超过某一亲密程度的则为朋友,以此获取每个人的朋友圈信息。此后,研究人员再结合学生基本信息,获取学生与朋友之间的标识,如室友、同班、同学院等,进而进一步分析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偏好。
研究人员在分析了学生和朋友们之间的成绩之后,得出一个研究结果:学生自身成绩与身边朋友的成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