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到处听宏观的大水漫灌的大道理,不如从具体的字词篇目入手,如有针对性的滴灌,日积月累,慢慢培养多读书、会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则自然能涵养胸襟、变化气质,帮助人养成君子人格。”
9月5日下午3点,《说文解字·中华经典古诗文公益课堂》在罗湖区图书馆报告厅迎来了2015年度的首场讲座,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古代戏曲研究家黄仕忠,分享了戏曲名剧《琵琶记》的古典魅力。
说文解字·中华经典古诗文公益课堂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主办,罗湖区图书馆、深圳市杂文学会承办,是“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罗湖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古典戏曲的长久生命力
主讲人黄仕忠教授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他长期从事戏曲文献研究,主编的《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获2013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
他评论说:“《琵琶记》其实是在肯定封建孝道的基础上,通过蔡中郎遭遇的一系列无可奈何、身不由己的事件,反过来审视人的生存之困和命运的荒谬无情,进而又对当时正统的孝道提出质疑。”
《琵琶记》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婚后坎坷的情感经历——蔡伯喈被父亲逼迫赶考,高中状元后又被迫与牛丞相女儿成婚,而赵五娘则在家乡悉心奉养公婆,自己吃糠省下饭菜给公婆,公婆双亡后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终得以团圆的故事。
中国的戏曲,以宋代的南曲戏文和元代北曲杂剧为代表,走进了文化历史舞台。而《琵琶记》则代表了宋元南戏的最高成就,因唱词清丽而风靡一时,它使戏曲开始摆脱粗陋的面貌,被明朝的人视为“传奇之祖”,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依然在舞台上演出,显示出传统戏曲的长久生命力。
从具体篇目入手扎实学
说文解字·中华经典古诗文名家公益课堂项目创办于2014年,一开始就受到深圳读者的热情欢迎,听众场场爆满,以至于主办方在计划场次完成后,又增加了5场活动。
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许石林告诉深晚记者,讲座有3大特点。一是接地气,请名家走进群众中,充分发挥名家气场风度,以自身魅力感染听众;二是重学习,每期给听众推荐传统优秀文章,激发大家自学的兴趣,同时在罗湖社区家园网开设网上课堂栏目,将每期的讲座和录音上传,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三是讲文明,罗湖区文明办将结合讲座的互动环节,为听众派发与本次讲解内容相关的书籍等,帮助听众课后不间断地学习。
许石林说:“学国学,犹如改良环境,不能急功近利,要扎扎实实,与其到处听宏观的大水漫灌的大道理,不如从具体的字词篇目入手,如有针对性的滴灌,日积月累,慢慢地培养多读书、会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坚持下去,肚子里装下曾国藩说的‘百篇烂文章’,则自然能涵养胸襟、变化气质,帮助人养成君子人格,最终成为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
据介绍,2015年度的《说文解字》将从9月一直开办到11月底,着名学者、诗人、作家、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刘斯奋,中山大学教授黄仕忠,董上德,师飚,河南大学教授华锋、深圳大学教授杨东林,问永宁等名家都将陆续受邀授课。
市民可关注说文解字微信公众号“szswjz”,定期查阅讲座排期、文章选读,了解具体课堂信息。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