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 — 让文化更贴近深圳人的生活
让文化更贴近深圳人的生活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5/9/16 8:01:00  阅读[1044]

  “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职能更加完善的“深圳市文化馆”。近日,经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正式改名为“深圳市文化馆”,同时增加“文化馆联盟建设、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建设、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等职能。全面升级后的深圳市文化馆将发生哪些变化?昨日,深圳市文化馆馆长刘兴范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他表示,近两年,该馆发生了多项变化,比如成立理事会、牵头成立深圳市文化馆联盟等,“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适应当下的新形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历时4年完成升级

  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于1983年,1985年更名为“深圳市艺术中心”,1998年恢复名称为“深圳市群众艺术馆”,下设7个内设机构。根据《关于市文化局所属事业单位“八定”方案的批复》规定,其工作职责为:“组织开展全市性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指导基层群众文化馆、站业务工作,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辅导业余文艺团、队活动;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和活动资料、史料;开展群众文化艺术的理论研究,推动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刘兴范介绍说,早在4年前,该馆就已开始着手申请将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更名为“深圳市文化馆”。刘兴范说:“从‘群艺馆’到‘文化馆’不仅仅是几个字的改变,而是全方位升级,更是目前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更名也不是突然之间心血来潮,而是完全根据我们新的工作职责,并依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以及鉴于广东省和全国部分兄弟省、市、地区的同类机构均已更名为文化馆的实际情况,申请更名。早在2009年,广东省群艺馆就已完成广东省文化馆的更名工作。更名之后,我们也觉得未来工作将更加名正言顺。”

  “为进一步推动深圳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结合各级党委政府新形势下赋予文化馆的新使命,根据深圳市群艺馆实际承担的工作职责情况,我馆曾两次通过市文体旅游局向市编办申请更名和增加职能,最初是申请在原有群文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增加‘舞台艺术精品创演、承办政府重大主题及节庆文化艺术活动、数字文化馆建设等’,后来又补充增加‘建设文化馆联盟、建设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等。”刘兴范表示,深圳群艺馆目前承载的业务功能已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群文工作职能范围。但由于其职能未相应调整,造成该馆资源配置严重不足。职能做出相应增加之后,有利于更好地配置资源,为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和节庆文艺演出任务提供必要的保障;有利于打造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扩大深圳的文化影响力。

  刘兴范还表示,将“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更名为“深圳市文化馆”,新名称与宪法等国家法规相关内容相一致;新名称与该馆实际承担的工作职责相匹配;更名有利于馆际间工作交流。“更名后的深圳文化馆将组织开展全市性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指导基层群众文化馆、站业务工作,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辅导业余文艺团、队活动;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和活动资料、史料;开展群众文化艺术的理论研究,推动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承办政府重大主题文化艺术活动及节庆文艺演出,组织开展舞台艺术精品创演。”刘兴范说。

  新增三大职能

  刘兴范表示,更名后的深圳市文化馆将新增“文化馆联盟建设、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建设、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等职能。

  记者了解到,2014年,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的统一部署下,创造性地提出组建“深圳市文化馆联盟”。联盟由深圳市文化馆牵头,统筹、协调全市文化资源,建立行业发展协调机制;联合各区文化馆、文体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建,共同推动我市文化馆站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馆行业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今年7月30日,“深圳市文化馆联盟”成立大会召开,深圳的文化馆事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至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根据联盟章程规定,市文化馆馆长任联盟主席,各区馆负责人任联盟副主席,联盟下设品牌策划、公益培训、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等专家委员会。刘兴范表示,“深圳市文化馆联盟”在国内属首创,不仅可以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人才共建平台,还能以联盟为平台,群策群力,创新发展,共同提升既有品牌活动的品质和影响力,同时结合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展新活动、创设新品牌。在高水平的文化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激活成员单位的工作热情,这正是联盟的核心工作理念。

  刘兴范说:“‘文化馆联盟’成立后,每年将开展多场次、多层次、多内容的业务培训、观摩和学习活动,全方面地提升全市文化馆行业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带动和促进全深圳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建设“数字文化馆”

  作为一个群众艺术馆,能够拥有12位正教授级的专家,专业力量的配备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佼佼者。但是,尽管拥有人才优势,场地资源、师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就算公益培训惠及了几万市民,但与深圳1000多万的人口相比,这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我们近年来对业务范围进行了转变。”刘兴范表示,在保证基础培训的前提下,市馆公益培训的目标不应该只局限于普通的文艺爱好者,而更应该关注“种子”培养。何为“种子”?就是指各区基层文化干部和社会团体骨干。“通过培训文艺骨干,鼓励各区文化馆、街道办文化站开展普及工作,让他们成长后再往下‘播种’,这样呈网络状发散,就能更好地扩大群众受益范围。”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场地和人力资源的限制问题,扩大公益培训的服务范围,群艺馆从5年前开始研究“数字文化馆”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虚拟网络和实际教学的结合,将公益文化培训作一个“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延伸,从而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零距离”。“举个例子,比如一位市民想学舞蹈,只要在家打开手机或者电脑,进入群艺馆的相关网页,就能跟着视频一个八拍一个八拍地学,不需要到馆内来上课,这样就能让文化艺术真正走进每个深圳人的生活。”刘兴范表示,该项目课题今年已经要在文化部结项了,初具规模的“数字文化”体验馆将会在今年底建成并试行。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