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再次崛起需要另一个传奇”,而程派名家张火丁或许就是这个传奇。上周(9月7日至13日),张火丁结束了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及加拿大多伦多的三场北美演出,《纽约时报》先后四次在重要版面以图文报道演出盛况,为多年中美文化交流所罕见;同样是上周,京川(京剧、川剧)合演盛典也成为京城的一大演出盛事,十二朵“梅花”同台绽放。巧合的是,无论是张火丁倾倒美国观众,还是京川名家联手震动京城的,都是一出《白蛇传》,足见,无论何种演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才是王道。
调动热情 美国观众蜂拥而至
9月14日,众多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刚刚结束的张火丁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的演出进行了主题为“中国文化人格化走出去”的探讨。虽然演出期间也曾出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尧因上海京剧院小生演员金喜全签证问题不能赴美而临危受命的小插曲,但普利策奖获得者大卫·巴尔博扎以及着名乐评人詹姆斯·奥斯特莱克撰写长文热情推介、正面评价张火丁的京剧艺术,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主流观众群。
此次跟随张火丁访美的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教授甚至将此次演出视作85年前梅兰芳访美和青春版《牡丹亭》后,第三个中国传统艺术走出去的成功范例。“虽然对于传统艺术,中美观众的知识积累是有差异的,但就像中国观众可以接受交响乐一样,优秀的传统艺术是可以让美国观众高度认同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曾经论证过像这样的大文戏能否走出去,后来大家一致认为不需要加打斗做所谓的入门版,因为优秀的情感表达和舞台形态可以打动不同国家的欣赏者。不过这首先源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
傅谨介绍,半年前,主办方便开始在美国寻找适合的人来撰写文章以影响美国主流受众,为此,今年5月,美国剧评人和学者曾专程来京看戏。“可即便如此,我们所做的资料准备其实还是不够,要知道当年梅兰芳访美之前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文化走出去不是文化洋下乡,市场化推广才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方式。但张火丁的成功仍旧是十分罕见的个例,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依然面临瓶颈,瓶颈不在于文化内容本身,而在于有效的手段。”
京川合演 名家联手震动京城
一连三天的“京川合演盛典”虽然汇集了京川两个剧种的精英艺术家,但班底却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四川省青年艺术团担纲。同样一出《白蛇传》,京剧和川剧的折子和艺术风格完全不同,最终这出合演大戏选取了京剧的《游湖》、《盗仙草》、《断桥》,川剧的《扯符吊打》、《扳楼》几折,各自剧种精华段落尽出。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川剧名家陈智林称,“川剧和京剧合演并非噱头,虽然各自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不同,但无论怎么组合,目的都是讲好中国故事,尝试各种载体的底线是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形式只是让演出更加灵动,艺术可以相互借鉴,但绝不能是转基因的。我们策划这台演出的初衷就是尝试在京剧的主场找找川剧的感觉。其实京剧和川剧渊源不浅,当年叶盛兰和杜近芳的《柳荫记》就是移植自川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还有了戏曲艺术难得一见的商业赞助,陈智林称:“企业赞助文化就如同资助有困难的人一样,资助快乐和人的精神需求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喧哗和掌声,但阳光和沙滩一样重要。”此次的三场演出,让观众认识了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师生班底的齐整,在艺术院校扩招的大趋势下,学院近期却停办了非表演专业,对专业进行了整合,只保留了川剧、杂技、舞蹈等需要幼功的专业,依托学院成立的四川省青年艺术团无疑成为了师生舞台历练的试金石。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