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萧山人被一条微信触动,为一家书店的命运牵挂。席殊书屋,这家开了14年的萧山区最具人文气息的书店要关门了,老板正在为最后一批书寻找主人。压倒这家坚守多年实体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纸租房合同——11月16日,近200平方米的书店租约即将到期,书店主人叶钧无法筹到下一年的房租,无奈之下,作出关张决定。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闻讯后,在网上发声支援,赶往席殊书屋买书,希望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支持一下这家书店。10月8日,记者来到这里,一探这家书店的“最后时光”,从中探究受网络书店、数字阅读双重夹击下,我省实体书店的未来方向。
关张,多少读者依依不舍
位于杭州萧山区萧然东路169号的席殊书屋,门口张贴着醒目的订书寻书服务:“只有你想要的书,没有找不到的书。”并附上QQ和座机号码。书店分两层,一楼经营图书,二楼以书法培训为主。老式书架上不大看得出分类,只是有的已经空了,往日会员打八五折的图书,现在全场七折销售。这里看不到教辅书,书架上摆放着成套《读库》《二十四史》等一些人文社科书,它们默默展示着书店主人的经营理念——做高品位的人文书店。
尽管下雨天,怀着怀旧心情前来购书的人不少。他们大多开着车来,下车后或出店前会掏出手机,拍下书店的模样。进门后,他们会跟叶钧打声招呼,然后默默挑书。叶钧说,这些读者大多是老面孔,就是不知道名字。这两天,有一对母女前后3次来书店,买下将近2000元的图书;一位诸暨读者专程赶来合影拍照。
店内,一位戴姓读者得知记者采访,主动走过来,希望呼吁支持这家书店。他是一位企业管理人员,以前一直住在附近的龙发花园,是书店的常客,3年前刚搬走。昨天,朋友告诉他书店要关门了。他回到这里,拿着《二十四史》《时间简史》,惋惜地说,这些书都是最好的版本,“真正的好书是需要人推荐的,就像好的书店需要多呼吁的。”
叶钧算了一下,近5天书店的销售额超过了3万元,“库存消化了三分之一,按照以前的经营情况,一个月的经营额也不止。”目前他正在多方联系处理库存,在最后几天或许会以更低的折扣出售,“现在基本算进入关门倒计时了。”
房租,开书店最大的困难
“开书店最大的困难,一直都是房租,房租,房租!”叶钧坦言。14年的坚守,每一个筹集房租的10月都非常难熬。
14年前,报纸上的一则广告吸引了他:8万元加盟席殊连锁店,轻轻松松做书店老板。被这么美好的一句话吸引了,杭发厂技校毕业的叶钧从此一头扎了进去。那时,门口的萧然东路还只是一条小路,而3.8万元的房租当时看来不过是“毛毛雨”。
看过几本《红与黑》《血色黄昏》,自诩文学青年,叶钧觉得开书店是一个安耽稳定的营生。那时,有席殊总部提供的进货目录,跟着晓风书屋挑好书,书店的品位慢慢做出来了。一度,会员数量超过了3000人。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书店聘请的一名店员最后成为他的爱人,去年诞下一个可爱的宝宝。
经营状况在2013年前后发生转折。那段时期,受互联网、数字阅读的极大冲击,一大批实体书店纷纷关门,席殊书店的零售生意同样急剧下降,之前中标的区文化部门采购合同也到期终止了。而每年书店房租至少10%的增幅令叶钧不堪重负,为了筹集房租,他甚至去借过高利贷。
就在最艰难的时刻,国家和地方开始陆续出台实体书店扶持政策。2013年,省相关部门帮助书店争取到中央财政50万元扶持,杭州市也拿出8万元扶持资金。有了这笔钱,又给了叶钧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他拿出一部分钱对二楼进行重新装修,开办书法教育培训班,然而收效甚微。坚持到前两个月,叶钧一算,今年的房租要涨到15万,这还不包括水电人工杂七杂八的两三万费用,“从2013年开始就对做书店没信心了,现在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
留否,房租和转型是关键
“开实体书店,是不是真的没有前途了?”记者将问题抛向叶钧时,他沉默了。
这些天,网友的作为给了叶钧很大的震动:一张张老面孔的归来、销售额的飙升等迹象说明,阅读人群的潜在需求一直都在。一位老板闻讯赶来,表示愿意拿出一间店面供书店继续经营,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能做些咖啡混搭经营的调整;区文化部门向书店提出解决店面意向。
几天来,叶钧一直在反思:除了房租太高,缺少图书馆支持,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或许是书店的服务没有跟上。他坦承,这些年书店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对读者的主要服务就是找书订书,这些基本服务随着网络书店的兴起,已褪化得可有可无了。这对于本就读者群狭窄的书店而言,无疑是自寻边缘化。
“实体书店的发展,既要帮助解决高房租,也要靠经营者自身能够及时跟上市场的阅读需求变化。”省民营书店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这些年制约我省民营书店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房租的成本比重太高,同时书店业的经营策略也要跟上阅读市场不断细化的需求变化,线上线下多维度运营,线下重体验和服务。
如果将对我省实体书店的观察视角拉得更宽广些,在这个国庆长假,我们或许会发现,有的书店在告别,有的在重生,有的在高歌。比如秀州书局,这家曾由冰心题匾的书店,在消失了一段时间后,一个年轻的女孩重新接手,在这个长假重新试营业了,卖出去的第一本书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写的《雅各布之屋》;比如西西弗书店,这个从贵州遵义不足20平方米发展起来的书店,长假期间在杭州开出了第二家店,距离开上一家店不过半年时间。
一个书店记取了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几天来,这座城市的人们的行为,也深深感动了叶钧,书店不仅对他个人甚至这座城市都有纪念意义。坚守前方,既有榜样力量,也有读者支持,叶钧说,目前唯一的希望就是房租能更便宜些,能生存下去,好再谋求更大的转型发展。
-网友评论
herry:关于文化,关于读书,像环境保护一样需要政府的倡导、投入和支持。
神来之笔:我记得我是初三开始在那买书,现在工作了。真的好怀念。在那看书感觉整个人精神都活了,甚至比在图书馆看书更有感觉。最后一定要去支持一下。
随遇而安:如果能够配上手磨咖啡或是龙井、铁观音等品茶,既能让顾客博览群书,又能提升书屋格调,与时俱进,说不定生意能够好转。
邱天:曾经每个月要买千把块的书,这里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如今要关了,很是不舍!
第亚&在水之泮:不管现在电子书多流行,我都会去再买纸质书,打开书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合上书希望自己还能留在那个世界。
Shirley:没有书店的地方算不上是个地方。
虫心:还是希望老板能再找个地方开起来。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