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时装节、时装周一个接着一个,新发布的潮流总是被大家关注。日前,故宫也来追这个“时髦”,将十八万件“Made in 大清”的天子华服首次晒了个“底朝天”。在清朝,谁有资格给皇帝做衣服?绣金线镶狐皮的皇袍怎么保存?这些被一一揭晓。皇帝一年四季都穿什么衣服?穿几层?这些也都一一曝光。难得的是,历经数百年,这些大清的巅峰之作光鲜依旧、震撼人心。
皇帝只有冬装夏装
日前,由故宫出品的《清代皇帝服饰》应用正式上线,深宫库房遗存的18万件织绣类藏品代表一一曝光。这个应用将每一件戎服的细部结构进行了展示,配套的顶戴、弓箭、佩刀也一并亮相。
头戴镶着东珠的朝冠、身着金灿灿的龙袍是清朝皇帝最深入人心的装扮,实际上皇帝穿什么、戴什么在宫里有“明文规定”。在专门记录清宫皇帝衣着的《穿戴档》中,一年四季都穿了啥、什么场合如何穿搭都有详细记载。
简单点说,清代皇帝的服饰主要有冬装和夏装两种,镶着皮毛装饰的归为冬装,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皇帝会换上披领和下裳镶着皮毛的冬朝袍,为了保暖,最外层还会加一件黑狐皮的端罩。夏天的时候服装的材质使用单层的各类纱织物,或者带衬里的缎均有。
如今,故宫藏的18万件织绣类藏品由宫廷部用现代化手段保管,而在300年前,像皮毛类的衣物被珍藏在内务府的铅皮箱中,“这种铅皮箱非常重,打开的时候特别费劲儿。”故宫宫廷部专家透露,这种笨重大箱子的防蛀效果可是一级棒。
一件朝袍用1斤金线
“江宁织造”是清宫迷最熟的清代制衣局。在大清王朝,有资格成为皇家制衣的机构共有四间,除了北京皇城的“内织染局”,其他三间分布在江宁(南京)、苏州和杭州,它们统称“江南三织造”,直属于清宫总管内务府管辖。
为皇家制衣的绝不会是小作坊。据记载,康熙年间官办的丝织厂机房就有三四百名工匠,到了乾隆初年,“三织造”拥有织机1863台,各种工匠人数更高达7055人。
工匠数量已经令人瞠目,用料更是奢华:一件乾隆年间手工制造的戳纱绣朝袍上,刺绣使用的各色绒线重达1公斤,金线总量重达十六两四钱(约605.2克),10个熟手要不停忙活三个月才能成衣。
据透露,这样一件“上用”织物从“礼部拟样”到“运送回宫”需要经过七关,特别是制作期间,为了有据可循,每一件织物上都要标明织匠、监督者和成品检查官的姓名。清朝的皇帝中,乾隆对自己的服饰要求最为严格,每件织物在运回京城后还要加过一道“质检”关。
皇帝内衣 啥样是个谜
清朝皇帝的服饰种类颇丰,除了常见的礼服、吉服、常服,最为英武的就是戎服。展品中有一件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棉大阅甲,见证了康熙帝检阅八旗军队的盛大场面,除了标志性的明黄缎面,棉甲周身还镶着铜鎏金袍钉。最爱美的乾隆帝则专门身着戎装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弘历盔甲乘马图》。
“像冠、服、佩饰三种类型的穿搭方式在《大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和《穿戴档》中都有据可考。”有趣的是,故宫专家透露,别看“外袍夹衣”的记载多,但有关皇帝内衣、裤子的穿着记载却少得可怜,留下的实物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皇帝从里到外到底穿了多少件”很难回答。
宫藏宝贝实为“赏遗念”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超过180万件,而织绣类藏品18万余件(套)。虽然没有绘画、玉器、碑帖藏量多,但能留存下来绝对要感谢皇帝的“恩赐”。
故宫宫廷部织绣专家研究,清代皇帝驾崩后,通常会按照满族旧俗执行“焚化礼”,在祭日焚烧亡帝的服装。以咸丰十一年的《穿戴档》为例,咸丰皇帝的奠礼共焚烧消耗各种形式、质地的成衣244件。很多皇帝的衣物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焚毁了。
现在很多留下来的皇帝衣物是深居宫中的受赏者去世后收回的“赏遗念”服饰。这“赏遗念”就是皇帝死后,其留下的衣物被赏赐给后妃、太监、近臣以存念想。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