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7日6点半,西安市众泰出租车公司(下称众泰)的员工们将汽车收音机调到某个频率,音量开到最大,生怕车上的乘客听不到。
电台里的新闻节目与众泰有关。对于中国大部分出租车司机来说,自己的公司某种程度是垄断、剥削、冷血的代名词。而众泰的司机却处处维护公司,“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股东。”一名司机说。
众泰是由西安市出租车司机自发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实行一人一股,带车入股,现有股东96人。与传统出租车公司格格不入的众泰,在成立之初便遭到了相关部门的“围追堵截”,此次节目播放的便是众泰买不到出租车的辛酸故事。
当听到女主播念到“众泰”一词时,董事长马涛原本因发烧而蜡黄的脸色瞬间变得通红。自公司于2015年2月2日正式成立以来,西安各家电视台采访他的人很多,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压力一条都没有播过。
某种程度上说,众泰的成立是出租车司机的一场自我救赎:面对高额的份子钱、来势汹涌的网络专车、新一轮的提价,当出租车司机无路可退时,蜕变为一个破局者似乎变得顺理成章。“但凡有一点办法,我们也不会对着干。”马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退无可退
众泰公司的标志是一座天平,象征着公平。对公司员工来说,他们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太多的不公,这个标志也成了大家共同的诉求。在马涛等人心中,公平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若能和北京市出租车司机享有一样的待遇,那便是公平。
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出租车由公司统一购车,司机只交押金。而在西安,“9+2”模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出租车司机自己先掏9万元交给公司买车,然后再交2万元押金,“公司1分钱不用掏,这是伪公司化。”马涛说,如今出租车越来越多,不玩命干,连份子钱都交不上。
一切的源头都是出租车产权与经营权的长期分离。
1998年2月1日,由建设部和公安部颁布的《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出租车只允许公司经营,禁止个体经营。此后,西安市各出租车公司与政府签订经营权使用合同,个体出资购买出租车然后挂靠到出租车公司,每月缴纳管理费,也就是份子钱。由于一台出租车就意味着一个出租车指标,所以出租车转手的价格远远高于汽车本身。
2005年,马涛以22.5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辆比亚迪出租车,当时的份子钱为1002元/月。2011年,在没有任何论证的情况下,份子钱涨到2800元/月。2012年,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决定启动出租车公司化改革,逐步推行出租汽车企业员工制经营模式,代替承包挂靠制。同年,马涛挂靠的西安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下称西汽)与政府签订的经营权使用合约到期,按照规定,西汽需要收回指标并购买新车才能与政府续约。
至此,积蓄的矛盾终于爆发。几十万买来的指标要被收回,份子钱涨到8800元/月。出租车司机群情激奋,选派代表进京上访,马涛便是其中一员。在京的15天的时间里,众人天天递材料,在有关部门办公室门外下跪,希望得到关注,然而并没有任何效果。回西安后,他们以产权纠纷为由将西汽告上法庭。法院却按照合同纠纷审理,一审和二审均以司机败诉告终。马涛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他永远忘不了二审庭审时的场景,两百多名原告挤在一间法庭内,法官只询问了几名代表后便宣判。“那时候我们对法律什么都不懂,律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现在想来都觉得可笑。”
上访无果,二审败诉,再加上来自出租车公司的压力,维权队伍最终散了。但仍然有数十人没有放弃。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律师郑建伟,后者告诉他们以公司的形式可以更方便高效地维权。马涛等人茅塞顿开,众泰公司也就应运而生,而员工全部来自之前的维权队伍。
没有野心,也没有计划,众泰就是在维权的过程中诞生的。维权的经历教会了马涛等人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反过来又成为众泰突破险阻的助力器。
闯关
面对压力,马涛等人的脸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维权者常有的愤怒。众泰办公室内,大家一边准备材料,一边互相开着玩笑,气氛轻松。
马涛说他们是在快乐维权,这是律师带给他们的理念。维权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财产和人身权利,还要赢得尊重。
但另一方面,马涛等人饱尝辛酸后,事情也看得淡了,听到很多无法实现的承诺反而让人变得沮丧,“逼着对方兑现时,他甚至会说‘你就当我放了个屁’。”众泰总经理赵小平说,“把一些承诺当真你就输了。”
在乐观的马涛看来,众泰一路走来并非一路艰难。
2015年1月,众泰向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对方从未遇到普通公民自发成立出租车公司的情况,拒收材料,还有领导出面解释需要向上级申请。马涛对该领导说,能不能通过另说,但材料工商局按照规定必须收。在对方收下材料后,马涛立刻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公布注册所需材料和程序。
这一招很灵。马涛等人认为这是关键的一步。“其实需要什么材料我都知道,申请信息公开就是为了有个书面证据,证明我们的申请没有一点问题。”马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15年2月2日,众泰顺利获得《营业执照》,继而又获得《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证照。在赵小平看来,众泰之所以能挺过来,一方面是严格依照政策法规进行申请,另一方面则是靠行政诉讼,而且后者有时候更有用。“原先提交材料时看都不看我们一眼,打官司后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主动问我们什么时候有时间谈。”
2015年5月1日,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解决了立案难的问题,众泰同时与为难自己的5家单位打起官司。马涛等人没有再聘请律师,每逢开庭都是公司自己人出庭应诉。被告希望马涛撤诉,并约定单位领导与其谈话。结果他被告知,要先撤诉才能再谈。经历过维权时期的惨痛教训,马涛等人不为所动,“谈不拢绝不撤诉”。对方妥协,领导最终出面与众泰进行协商。
时间来到2015年9月。众泰已拥有自己的出租车驾驶员以及相关手续,根据《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和国务院于2004年出台的81号文件,只要买到符合营运资质的车辆,便能获得出租车经营资格证的条件,成为正规出租车公司。
接下来发生的事,再次证明破局的艰难。
法律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按照西安市有关规定,出租车必须使用当地生产的比亚迪。众泰已经有96名员工,换购新车是一大笔钱,各家4S店一开始都非常热情。双方反复协商价格,甚至连轮胎零件的更换都已谈妥,临到交钱时马涛却被告知车不能卖。至于原因,各个4S店经理均讳莫如深,只是隐晦地提醒他“不是钱的问题”。
多年的维权生涯早已让马涛等人脱胎换骨,闻弦歌而知雅意。没有符合规定的出租车,便不能取得营运资格证,但马涛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他们迂回作战,已经从与外省交界处的4S店购买到了符合规定的新车。
此时,西安市出租汽车管理处对此并不知情,但电台播放的节目把管理处推向了风口浪尖。该处政策法规科的一名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众泰是在混淆视听,企图误导公众。”
据他介绍,交通运输部2014年第16号令规定,只有在已经取得出租汽车经营权的情况下,才能购买出租车。众泰在买车时没有告知4S店自己具备经营权,因此4S店不卖车的行为是有法律依据的。
然而,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的第412号令第122项明确指出,出租车行业行政审批项目只保留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证、车辆运营证以及驾驶员客运资格证3项。
郑建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国务院出台法令是为了打破垄断,而地方擅自增设行政许可,是把准入制变为特许经营。”
实际上,众泰与相关管理部门积怨已久,政策法规科的负责人特意提醒记者,这些出租车司机是上访者和重点维稳对象。“从2012年到现在,已经闹了好几年了,与他们有关的事情特别敏感,现在是上级部门在负责。”
回想起自己当年露宿北京街头,跪在信访办大门外喊冤的经历,马涛甚至觉得幼稚。“通过法律手段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既然法律没有禁止我们买车,那么我们总能想办法买到车的。”他说。
而在不确定最终是否能够取得合法地位的情况下,众泰依然一口气投入大量资金提前购置新车。众泰总经理赵小平坦承,法律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多年的维权经历告诉我们,你退一步,对方便会进两步,要达到目的便不能给自己留一点退路。”
上车当司机,下车当股东?
在应付各方的围追堵截之外,这个将自己定位为破局者的角色,依然难以摆脱行业长期积蓄的各种弊端。当面对互联网专车的冲击时,“正规军”出身的众泰又本能地站到了专车的对立面。
多位司机对《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