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 — 十年文博会见证文创产业发展历程
十年文博会见证文创产业发展历程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5/11/2 10:10:10  阅读[1636]

  伴随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脚步,文博会走过了十个年头。

  十年文博会,见证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从起步、培育到快速发展,向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探索的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传承创新,跨界融合,转型升级的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逐步融入宏观经济大格局的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的历程。

  一度经营困难的珐琅厂通过产品创新再次焕发生机,一家棉纺厂的厂房腾退后摇身一变成了年产值上百亿元的文创园,一家普通的徽章生产企业因与奥运结缘而走向世界,都是过去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生动故事。

  创意成就新一代景泰蓝北京珐琅厂走上复兴路

  企业名片

  名字:北京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

  简介:工艺美术行业老牌企业,通过创新产品重新焕发生机,连续十年参加文博会

  作为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老牌企业,北京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已连续参加了十届文博会,亲历了北京文创产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通过文博会这个交流平台,珐琅厂每每能够获得新的发展启示。

  昔日创汇大户也曾陷低谷

  北京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北京市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1月,由42家私营珐琅厂和专为皇宫服务的造办处合并组成。

  如今身为公司副总经理的苗永生已经在珐琅厂工作了33年,回忆起珐琅厂曾经的辉煌,他仍记忆犹新,“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我们国家物资匮乏,只有工艺美术品换汇率较高,北京就利用自己的民族特色,用景泰蓝、牙雕、玉雕、金漆这样的特色产品打开市场。当时珐琅厂是北京的出口创汇大户,有一半外贸产品是景泰蓝,行销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苗永生刚刚进入珐琅厂工作的上世纪80年代初,景泰蓝出口达到顶峰,从1980年到1989年10年间,珐琅厂生产的景泰蓝产品累计出口1.2亿元,员工规模一度达到3000人。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外贸出口订单大幅减少,珐琅厂的景泰蓝工艺品无路可销。“以前都是生产为主,从来不需要考虑经营,产品滞销后,整个厂子都陷入困境。”苗永生说。

  创新产品让企业赢得转机

  上世纪90年代初,珐琅厂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有三四年的时间,我们经过了非常困难的转型时期。”据苗永生介绍,为了维持运营,珐琅厂在维持主业的情况下开展多种经营,开过旅馆,干过商场,试图渡过难关。

  “真正救了我们自己的,是1993年开发出的一系列新产品。”苗永生回忆,当时他们展开市场调研,结合国内、国际、旅游三大市场,开发了欧美文化系列、华夏文化系列和伊斯兰文化系列产品,创作出了很多如太白瓶、阿苏壶、北京四合院系列及有一些突出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人物、山水题材作品。这些新品造型简洁大方,有鲜明个性,形成了现代时尚的新一代景泰蓝。

  这一轮创新在国内市场大获成功,产品供不应求,让珐琅厂感受到了创意、创新对于产品的重要性。

  2002年,珐琅厂进行改制,对原有生产和销售结构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整。

  借文博平台拓宽发展思路

  苗永生清楚地记得,2006年首次参加文博会,珐琅厂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租了一个9平方米的展台。而这一参加,就坚持了十年。今年的文博会上,珐琅厂在国展主会场、工艺美术分会场和东城区会场三处的展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

  “文博会带给我们的,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思路上的影响。”苗永生说,通过在文博会上对品牌进行宣传,与同类企业沟通交流,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深挖品牌价值、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我们近年来一直努力宣传景泰蓝文化,让人们更多领略它的美。”苗永生说,珐琅厂近两年连续举办了景泰蓝淘宝大集、文化庙会,还专门开设了景泰蓝博物馆,供市民免费参观。

  “思路宽了,整个珐琅厂的运营也就活了起来。”苗永生透露,这几年公司盈利已经翻番。

  苗永生说,目前,珐琅厂正在完善景泰蓝博物馆二期工程,并努力将景泰蓝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进行对接。“我们正在着手打造景泰蓝网上博物馆,这两天刚去一家公司调研了3D虚拟影像的工作。”苗永生说,在他们的努力下,将来就能在网上通过3D效果参观大师的景泰蓝作品。

  文创从业人员十年增一倍

  和珐琅厂一样,不少北京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在过去十年也有了很大起色。据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高朋此前介绍,自2005年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1倍,资产增长了3倍,收入增长了4倍,总体产业行业利润总额则增长了6倍,增加值从2005年的674亿元发展到2014年底的2794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9.7%提高到13.1%。

  与此同时,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十分明显,软件、互联网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细分领域。

  京棉二厂变身文创园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企业名片

  名字: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

  简介:由京棉二厂改造而成的文化创业产业聚集区,目前年产值已超过200亿元。

  2006年,首届文博会在京举行,当时北京方面提出一个想法:利用闲置的工业建筑设施,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既有效解决了对原有资源的保护利用,又缓解了新建项目对城区的过度开发。在当年文博会的“利用工业资源”专场展会上,这一想法得到推动。10年过去了,一些当时由老厂房改造的项目,已经变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

  以在全市拥有文创园数量最多的朝阳区为例,近年来,工业旧址转型文创园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在朝阳区上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8家老国企在停产或外迁后,将原来的老厂区成功转型。

  纺织厂险些变身地产项目

  从东四环慈云寺桥往东,有一双巨大的红掌伫立路旁,十分醒目。在这个颇具创意的时尚大门内,就是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这里不仅有46座独栋低密度的时尚工作室,也保留着京棉二厂的历史印记。这里曾经见证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如今则是一个全新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园区年产值已超200亿。

  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由京棉二厂生产厂房整体改造而成,这片土地开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在这里筹建的京棉二厂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国产设备、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后,北京一些工业企业由于生产效率低下,不能适应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开始陆续外迁,京城的诸多纺织厂也进入外迁大潮,京棉二厂的未来面临抉择。

  据京棉集团总经理朱能强介绍,当时京棉二厂险些像一厂、三厂那样变成普通地产项目。从改造前的旧厂区照片可以看到,京棉二厂北侧是朝阳路,东、南、西三面都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原来的老厂区只剩下京棉二厂,如果这里也拆了,老京棉人会舍不得。”朱能强说,当时正值北京开始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几番协商,京棉集团决定将京棉二厂完整保留下来,建成文化产业园。

  厂房改造中保留历史印记

  2008年,京棉集团与北京市国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携手组建北京国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着手将原京棉二厂生产厂房整体改造。

  为了让园区充满创意和艺术的气息,公司聘请了国际知名的日本设计师隈研吾,在充分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结构分割、天然采光、立体绿化等措施,将旧厂房改造成为庭院式的工作园区。除了按照最新建筑规范对老厂房进行结构加固,设计师还将原厂区内砖混结构危房改造成航母工作室,并重新改造了全部市政设施,在品质提升的同时,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进一步增加其使用价值。

  经过1年零4个月的改造,文创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老京棉二厂的印记和历史,2011年3月底实现竣工。同时,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莱锦园(legendtown)诞生了。

  入驻企业中传媒类超四成

  2011年9月18日开园后,不少优秀企业陆续加入文创园。目前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共分三个园区,A区是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中心和产品展示交易区,建立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展示交易宣传平台和培训招聘服务平台;B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自主设计的标志性优秀建筑,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内部进行装修改造,形成会议、餐饮配套服务的创意服务中心;C区由46栋300-5000平方米独栋花园式低密度工作室组成,是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创意工作、进行“头脑风暴”、制作创意产品的场所。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