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 昏侯墓主椁室内发现仪仗架器物 采用3D技术挖掘
昏侯墓主椁室内发现仪仗架器物 采用3D技术挖掘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5/11/22 22:18:42  阅读[737]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昨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专家目前对主椁室内文物的叠压关系已经有了更多了解,同时提取了一些零碎的玉器,并发现了一个疑似仪仗架的器物。21日上午,考古人员计划对主椁室内的一些重要文物进行提取,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将现场直播。

  主椁室内发现仪仗架模样的器物

  主椁室文物发现和提取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主椁室内堆满了文物,所以对主椁室内文物的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对于考古发掘工作非常重要。”西汉海昏侯墓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告诉记者,昨日,专家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已经对主椁室里文物的叠压关系,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下一步的清理,”昨日,考古工作人员在现场提取了一些零碎的玉器,在这些玉器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仪仗架模样的器物,“现在还没有提取,但我们推测可能之后会出土仪仗架和一些仪仗器物。”

  记者查阅相关史料了解到,仪仗架为存放仪仗器物的架子,而仪仗器主要是在重要场合中执以示权,或旁侍以增威仪的器具,包括华盖、剑、矛等。在汉代,用玉装饰后的剑、矛等器物一般不作临阵之用,而是作为仪仗器使用,是显示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仪仗器代表着一个人极高的地位和身份,用它们陪葬也是上流社会贵族的惯例。如果海昏侯墓能出土仪仗架,那也就意味着,或许接下来将有更多珍贵的仪仗器物出现在世人眼前。

  今日将直播重要文物提取全过程

  此前,主椁室内发现的马蹄金、麟趾金和金饼,令人惊叹不已。不少市民都感慨,海昏侯墓简直是一座“小金矿”。接下来,主椁室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还将发现哪些价值连城的宝贝?记者了解到,今日上午10点左右,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将对主椁室现场文物提取进行直播,具体以实际播出时间为准。

  届时,市民可通过电视画面,清晰地看到此前发现的以及当天发现的一系列文物的提取全过程,专家也将现场讲解。

  十余家单位参与文物保护方案设计与实施

  据专家介绍,国家历来不主张对高等级大墓进行主动性发掘,但由于西汉海昏侯墓2011年被盗墓贼“盯”上并进行了盗挖,因此国家文物局同意了我省对西汉海昏侯墓抢救性发掘的申请。

  为做到考古发掘的科学规范,在此次考古工作中,考古队伍始终坚持方案预案先行。据介绍,发掘前由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亲自组织编写各发掘对象的具体方案,并做出详细预案;针对发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文物保护专家们制定各类出土文物特别是有机类文物的“现场文物应急处理预案”;为确保文物安全和人身安全,专家们还对墓葬现场文物存放、墓葬本体、墓壁加固、主棺吊运等进行了反复论证,创新了一些从未实践过的保护方法,有效保护了文物安全。5年来,相关方案预案,不少于20份。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等10余家单位参与了文物保护方案设计与实施。

  为保证发掘保护研究的权威、规范,省考古研究所与全国十余家单位展开长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中心对于现场保护状况较差的脆弱质文物和体量较大,器形相对较完整的器物,采用整体套箱提取进行实验室考古的方法,减少提取过程中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提取器物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相关专家参与了试验室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纺织品、金属器、漆木器、简牍、漆皮陶等文物保护方案设计,并进驻考古现场,做到边发掘边保护。

  发掘过程每个节点都采用3D技术

  记者了解到,在发掘和保护过程中大量新技术的运用,是此次考古发掘的亮点之一。在发掘过程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采用了3D技术进行扫描测绘和记录。记者在主椁室考古发掘现场注意到,每一件文物出土前,考古人员都会用3D技术相关仪器进行扫描。

  据介绍,考古人员不但对墓地进行了无人机激光扫描,在主墓室,尤其是回廊部分,采取逐层清理,逐层扫描的方式,全程跟踪发掘,全程记录。大范围长时间进行高精度扫描,既确保了最真实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图,快速分析,改变了以往先绘图再提取的复杂工序,有效节省了大量绘图时间。

  “为了确保信息万无一失,在墓室顶部,考古队还长期设置一台高清晰延时摄像机,每五分钟自动拍摄一次,以后可以复原发掘的动态全过程。”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告诉记者:“我们在考古工作前期,就启动了3D测绘技术应用,正南北方向布置测线,线距5米,点距2米,测控点达9000多个,为今后的连续发掘工作、大遗址保护和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奠定基础。”

  上世纪60年代专家曾对昌邑古城进行调查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沉掉海昏城,浮起吴城镇。”这让不少人误以为是海昏国沉掉了,还形成了“海昏国神秘消失”的说法。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黎传绪告诉记者,其实海昏国是因为刘氏汉王朝的覆灭而消亡,“沉”掉的是原来海昏县的县治(即县政府所在地),因为现在的鄱阳湖面积比古时候大得多。

  海昏国的原址还在,就是今天的新建区昌邑乡。因为刘贺原来是“昌邑王”,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昌邑”,这个地名两千多年来一直未变,延续至今。山东的昌邑和江西的昌邑,虽然相隔数千里,但是他们的血脉联系是不断的。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对新建昌邑古城进行过一次调查。《考古》杂志1960年07期刊载了《江西新建昌邑古城调查记》一文,考古专家陈柏泉先生在其中写道,1960年3月10日,江西省文管会曾对该城进行考古调查,并访问了附近群众,以了解该城过去的一些情况。

  据文章记载,昌邑古城位于当时新建县(今新建区)的北部,鄱阳湖之西岸,距当时的县城约80公里,地处低洼之水乡。古城的范围较大,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全城呈盆地状。当时,古城南面城墙已被改为圩堤;西墙较低,破坏较为严重;东墙与北墙保存尚好。在北墙正中,有两个相距4米,而略高于城墙的驼形土堆,被怀疑是城门所在的位置。古城的城墙均高约10米,基宽约12米。城之四角,皆高于城墙,且堆土较多,都呈现为厚基圆锥状之土墩,可能为角楼或碉堡之类的建筑物。

  由于古城遗址地势极低,历史上,周边村民常在城墙附近取土,故城内地表面暴露的遗物不多,但在土城的四周墙上及东墙基保留着土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散存有很多大型的粗绳纹板瓦。从挖掘的断面上看,在土层中也有层叠的板瓦,专家推测这应该是城中建筑遗留下来的。此外,城内还发现了青灰色的古墓砖,砖侧有花纹。据当地群众反映,古城在1949年前就曾出土过铁剑、环首铁刀、铜镜、陶壶、陶罐等器物。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