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2.9分。其中,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66.7分,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8.5分,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76.3分。测评发现,本市青少年儿童每天“静态生活方式少于2小时”的,平均仅占1成左右。其中,在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三阶段的青少年的统计中,“静态生活方式小于2小时”的比重在持续下降。
久坐易致青少年肥胖
据悉,“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是面向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教师、家长群体,通过11万余人的大样本抽样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并结合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计算出来的。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教授介绍,“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由体育健身环境、体育健身行为、体育健身效果三个维度构成。
数据同时显示:校园体育是当前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通过对体育健身学校环境的测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校园体育课执行率和学生满意度得分分别为92.8分、92.1分、84.1分。通过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行为的测评,儿童青少年在校园中的身体活动方式得分为93.5分。
数据测评表明,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良好。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学生体质水平得分分别为95.2分、94.1分、94.7分。
指数中也有一些结果值得引起重视。比如测评发现,上海市青少年儿童每天“静态生活方式少于2小时”的,平均仅占1成左右。其中,在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三阶段的青少年的统计中,“静态生活方式少于2小时”的比重在持续下降,在小学四年级阶段的比例为26.8%,到了小学六年级为12.9%,到了初三为4.1%,到了高二最低,仅为2.6%。
上海市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专业教授唐炎解释说,“静态生活方式时间”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对于体质的测评指标,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就是他们在课余时间久坐、或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2小时,会对身体健康造成重要隐患。研究表明,久坐将减少身体能量的消耗,造成青少年能量代谢的不平衡,导致青少年肥胖。
中高强度运动比例偏低
调研还显示,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青少年比例,男生为20.9%,女生为15.7%,也呈现年级越高时间越短的趋势。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偏低制约了体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中的作用。专家因此提醒,应该让儿童青少年动起来,更要让他们更“有效”地动起来。
从体育健身效果指数得分来看,体质水平得分高于体育健身技能和体育健身意识得分,呈现“倒挂”态势。这说明目前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活动处于“被动”状态。
此外,在家庭环境中,家长支持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占到79.6%,但是家长表率带孩子参与运动的只有56.9%。这说明家长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身体力行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相比于学校体育环境综合指数的73.4,社区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环境综合指数只有34.6,其中体育设施指数55.3、体育活动指数24.7,体育组织指数16.7。未来还需补齐社区体育“短板”,激发社会组织潜力。
未来或引入体育素养评价
基于指数研发的理论成果,研究团队还提出了衡量青少年个体体育健身水平的“体商”概念。“体商”即青少年个体体育素养,包含了体育意识、知识、技能、行为、结果等要素。
市教委指出,指数评估结果为创新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对推动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下阶段,市教委将依据国家“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导向,会同相关机构,在全面评估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把整体性指数评价转化为青少年个体体育素养评价的现实路径,最终形成积极的育人导向。
据悉,今后对青少年体育素养及艺术素养的评价还可能将纳入上海高考改革体系,并作为上海市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之一,成为大学招收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
在指数发布的同时,“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也正式在上海体育学院成立。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