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些研究估算,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为8万-10万元。783万名来穗人员完全市民化不仅广州难以承受,也可能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据调查,并非所有来穗人员最终都会扎根广州。因此,以居住证为载体阶梯式逐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现实的选择。仅就此,也要计算好相应的成本。
当然,来穗人员本身也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多比较年轻,是各行各业的生力军,其中也不乏社会精英。能在广州找到工作或创业,说明了在市场和社会上有竞争力。尤其在制造业、家政、环卫等领域几乎是不可取代的。逐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人文关怀,更是共享理念的必然要求。■
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设置开展全方位的专业化、个性化、优质化融合项目培训,加快推进来穗人员在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等领域全方位融入广州社会,努力实现广大来穗人员“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子女有教育、生活有改善、政治有参与、维权有渠道、生活有尊严”,有效促进来穗人员“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
据称,这是广州率先全面规划户籍和非户籍人员的融合融入、率先探索破解中国超大城市大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的实际举措,在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中是一个重大创新,将使广州服务管理来穗人员的工作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珠三角许多城市也在探索同样的问题,如深圳在试行“5 4”的义务教育模式;佛山已有七成外来人口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东莞实施积分入学;等等。试图“破解中国超大城市大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至今并没有太大突破,主要还是户籍制度改革十分缓慢,而广州的创新是“将使广州服务管理来穗人员的工作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体系”,但并没有在户籍制度上进行重大调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因此,广州《融合行动计划》必须与城市人口发展规划目标和落户条件联系起来。
广州在2000年左右曾经做过城市承载力研究,提出人口控制规模为1500万人,现在实际人口已经突破1600万人。按《融合行动计划》的说法,2015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共有783万名来穗人员,人数已接近本地户籍人口数量。也就是说,广州实际人口有一半是非户籍人口。
按现行户籍制度,只有拥有当地户口才能真正享受到“市民化待遇”。户口是享受完整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凭证。可是让783万名来穗人员都享受“市民化待遇”,却又避开了是否让他们都落户这一根本问题,玄机似乎在于“到2020年,实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与当地户籍学生享有同等待遇”之中的“符合条件”之设计。
《融合行动计划》提供了“四步走”的融合路线图,以确保推进来穗人员在人文关怀、思想认同、心理悦纳、政治参与、乐业奉献等领域全方位融合。但这是来穗人员融入广州的路线呢,还是广州市打算实施的对来穗人员提供市民化待遇的路线呢?如是前者,关键在于第三步获得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如是后者,关键依然是如何提供各种基本公共服务。
那么,第三步中所涉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来穗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实现省内、泛珠三角地区就医即时结算,形成异地就医协作体系;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着力维护来穗人员的合法权益等等。另一方面,第三步又提出,“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以积分制为办法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很显然,在全国普遍推行居住证管理模式的情况下,按《居住证暂行条例》,超大城市“应当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据此,靠积分逐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实行“阶梯式市民化待遇”可能比笼统的“均等化市民待遇”要来得现实得多。
比如,来穗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本来一上班签订劳动合同就应该享受,但在很多单位,外来工比本地工是要低一等的,无论是收入还是其他福利;又比如,来穗人员考虑最多的是子女入学和申请保障房,这也可以与居住证管理挂钩。
更何况,按一些研究估算,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为8万-10万元。783万名来穗人员完全市民化不仅广州难以承受,也可能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据调查,并非所有来穗人员最终都会扎根广州。因此,以居住证为载体阶梯式逐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现实的选择。仅就此,也要计算好相应的成本。
当然,来穗人员本身也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多比较年轻,是各行各业的生力军,其中也不乏社会精英。能在广州找到工作或创业,说明了在市场和社会上有竞争力。尤其在制造业、家政、环卫等领域几乎是不可取代的。逐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人文关怀,更是共享理念的必然要求。
按计划,有5个社区“2016年先试点,待积累经验后再全市推广”;“行动计划只是一个总纲领和规划,各职能部门会根据规划做具体实施方案”。总之,期待广州探索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的系统体系。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