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焦点 — 三张笑脸的故事
三张笑脸的故事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6/1/16 23:08:41  阅读[1215]



    恩施市沐抚办事处木贡村村民向学清虽打输了官司,但法律让他明白了公平。他称自己输得心服口服。



    巴东茶店子村村民税明颇(右)通过打官司赢回了被政府错划给别人的地,维护了自身权益,笑得合不拢嘴。



    陶全清捐款20万元,在家乡鹤峰建立法德教育基地,让更多乡亲学法懂法,成效明显,她开心地笑了。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与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广大农村地区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农民的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信访群体逐年扩大。法治资源缺乏、法治观念淡薄和惯用刚性维稳的政府,共同导致了恩施州长期以来的法治难题。2013年,全州信访总量高居全省前三。

    2014年,恩施州以“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为契机,将法律顾问引向农村,将法律服务引入农民日常生活,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法治落地的有效实现路径。

    寓法于治,将法治要素植入基层治理,引导人们运用法治思维、理念和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让法治从理念、制度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以法治规范政府行为,转变用权观念,让政府合法作为。

    恩施州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打造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恩施范本”,不仅解决了本地难题,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所要讲述的三个关于笑脸的故事,正是恩施州推进基层法治落地的生动样本和缩影。

    故事一 农民向学清认输服软

    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家住恩施市沐抚木贡村的农民向学清,看着热闹的集镇,笑得合不拢嘴。

    可就在2013年,向学清还为2000多亩林地的政府公益林补偿金,差点和邻组的村民抄起锄头打了起来。

    恩施市沐抚办事处木贡村堰塘组第六村民小组组长向学清说,这片山林说好了是两个组一起承包,凭什么他们分的钱比我们多?我们六组200多人,七组才20多人,我们人比他们多,还怕搞不赢他们?

    为此,向学清和六组的村民与七组的村民争红了眼,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几次差点和七组动起武来。村民们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儿,就是去村里和办事处堵领导、围办公室,非要讨个说法。

    恩施市沐抚办事处副书记周平说,我们上上下下调解了几十次,村民就是不买账,都觉得我们偏袒另一方,每天办公室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完全没办法正常工作。

    据周平介绍,过去,农民因为林权、土地等纠纷到政府讨说法是家常便饭,“遇事就围、有事就闹、有求就访”成为当地农民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信访维稳成了基层治理最恼火的事。

    因闹访、缠访头疼不已的沐抚办事处,因势利导,投入5万元,为村里聘请了七人律师顾问团,建立了“坐诊”、“巡诊”以及电话、微信、QQ、视频咨询等多种法律服务平台,免费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诉讼服务,还特别将印有律师姓名、电话、擅长专业等信息的“法律便民服务卡”发放到每户村民的家中。这张小小的卡片,被尝到法律服务甜头的群众称赞为“家庭的法律医生,权益的守护门神。”

    正是这张法律便民“护身符”,让向学清和乡亲们长期纠结的问题看到了一线希望。

    向学清说,7个律师我们挨个问了一遍,都建议我们通过打官司来争取权益。大家一合计,集体打官司反正是村里出钱,就决定试一试。

    开庭那天,法庭坐满了人,六组和七组的代理律师对簿公堂、互不相让。最后,六组村民输掉了官司。

    湖北图盛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继学说,几百个村民都相信我,我非常感动。但是根据合同法,因为没有共同承包林地的原始合同,六组村民无权享受七组林地的补偿金。

    向学清说,虽然我们人很多,但理由站不住脚,不过我们觉得法院的判决还是公平的,我们认输服软,输得心服口服。

    这场官司,让积怨已深的两组村民和好如初。他们也更加懂得,只有法治,才能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其实,类似木贡村的林权、土地等纠纷案,在恩施州比比皆是。为了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通过法律渠道解决身边的烦心事儿。恩施州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请法律顾问进村入户。州、县市两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成93个法律顾问团,为3829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委会聘请了法律顾问,让法律走进了千家万户。

    法律落地、法纪生根,党的依法治国理念化作百姓的一张张笑脸。

    故事二 镇长给农民认错道歉

    税明颇,这位家住长江三峡库区巴东县的农民,站在“花岩坡”,看着眼前的庄稼地,笑得十分开心。

    2014年前,这块地被政府错划给了其他人。而今,法院判决政府败诉,政府还在法庭上认错道歉,税明颇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税明颇是巴东县茶子店镇校场坝村二组村民,他告诉记者,84年林权改革时,那块地他就办了证。2005年,政府怎么能说承包给别人就承包给别人了呢?

    原来,在90年代初,茶子店镇政府改造“花岩坡”时,并没有按照法定程序收回税明颇承包的这块荒地,也没有注销他的自留山证。后来,村里为了发展经济,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直接就将这块地承包给了乡镇企业。税明颇气不过,立马卷起铺盖去上访。

    “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上访。州里不行找省里,省里不行去北京,不解决我的问题,我就带着一家人住在北京,死也死在那里。”税明颇说。

    2014年夏天,律师顾问团进村的消息传到了税明颇的耳朵里。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税明颇找到了律师,律师主动帮他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律师的引导、帮助下,税明颇一纸诉状将乡政府告了。

    不出1个月,法院就判决撤销政府收回税明颇自留地的行政决定。法庭上的一番辩驳,茶子店镇政府也输得心服口服。税明颇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巴东县茶子店镇镇长郑爱华说,通过法庭的审判,我们撤销了之前的行政决定。政府只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好表率,才能够引导农民守法。这件事儿我们的确做错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恩施州以“法治恩施”建设为契机,将政府权力关进了法制的“笼子”。通过将律师引入行政决策过程,限制了政府的盲目决策、随意决策,把严了依法行政关口;通过建立律师审查机制,邀请律师对政府部门的决策、文件、合同等进行合法性审查,为政府“划定红线、守住底线”;通过联合律师共同研判涉法涉诉疑难问题,改变了政府单纯靠经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用法律树立了政府的威信。

    郑爱华说,现在我们掏钱购买法律服务,让农民监督我们。这是我们向依法行政、科学执政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

    故事三 老板陶全清捐建法德讲堂

    陶全清,这个土生土长的鹤峰女儿,曾离开自己美丽而贫穷的家乡外出创业,如今还乡时,她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但笑容背后,还隐藏着一丝羞涩和尴尬。

    2012年,竟然发生了自家林地被登记在别人林权证上的怪事儿。原来,陶全清出外创业之前,家境困难,不能及时缴纳自家林地的税款,便把土地交给村里保管经营。并和村里约定,有朝一日交清税款,地依然归她所有。

    陶全清认为,没有征求她的同意就将她家的林地划给别人,这口气怎么能不争?陶全清不服。

    陶全清拿着当年的协议原件,找到了乡里的司法所。反复查证后,司法所向经营林地的村民讲解了林地归属的法律依据,以及不归还林地的法律后果。村民消了心中怨气,归还了林地,陶全清也向他们支付了多年的林地保管费用,大家皆大欢喜。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