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旅游 — 消失30余年后野生鸬鹚再现昆明滇池
消失30余年后野生鸬鹚再现昆明滇池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6/1/20 17:23:02  阅读[2251]

  “快看,那边好像是鱼鹰。”几天前,摄影发烧友王先生在滇池边观景路拍照,3只直立身子的深色羽毛大鸟出现在镜头中,长长的嘴巴呈锥状。“是不是大理洱海上那种鱼鹰?”昨天,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举行新闻通报会透露,这3只出现在滇池草海南部水域的鱼鹰,学名叫做“鸬鹚”。现在野生鸬鹚数量稀少,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随着滇池环湖生态建设的开展,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得到提升,滇池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恢复。”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王丽华表示,评价水质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化学指标,另一项是生态指标,其中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能够最真切地体现水质恢复和生态建设的状况。

  植物

  沉睡多年的种子库萌发生机

  “很多沉水植物对水质透明度的要求都很高,比如轮藻一般在水体透明度60厘米到2米的水域才能生长,微齿眼子菜也至少要50~60厘米。”昆明滇池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锋表示。也就是说,如果能看到这两种沉水植物,就代表此片区域的透明度能稳定保持在至少50厘米。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报道消失的轮藻群落、微齿眼子菜、穿叶眼子菜、苦草、荇菜、水鳖等群落,由于原有种子库萌发而又得以出现。“这些种子‘沉睡’在滇池中的软土中,达到一定的水质、光照条件后才能够重新萌发。”沉水植物可以通过叶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氧,净化水质,扩大水生动物的有效生存空间,还会跟有害的蓝藻争抢生存空间。生态建设使一批沉水植物萌发新生,这些植物也通过生物作用反哺并提升滇池水质,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记者昨日在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专家的指引下,还在草海大坝观察到了海菜花。据了解,海菜花在人工引种的情况下得到一定恢复和保护,晋宁东大河湿地就有一块海菜花养殖保护基地。

  鸟类

  濒危物种鸬鹚再现滇池湖边

  举着高倍望远镜,3只黑色的大鸟不时地一头扎入水底,待浮到水面时,满足地做着吞咽动作。吃饱喝足后,在太阳下悠闲地抖落身上的水滴,身上差不多干了再飞起来活动筋骨,它们就是王先生镜头里发现的“鱼鹰”。“研究所近期在滇池草海发现3只野生鸬鹚。”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说,鸬鹚,俗称鱼鹰,善于潜水,“据滇池边渔民所述,上世纪80年代滇池边还有少量野生鸬鹚活动,之后未有发现。这是时隔30多年后,再次在滇池发现野生鸬鹚。”

  此外,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在滇池栖息、越冬的鸟类明显增多。近年来在滇池周边记录到鸟类140多种,包括多种云南省新记录的鸟类,其中,2013年发现的钳嘴鹤还是中国的新记录。滇池成为云南水禽的重要分布地之一,每年冬季有大量的越冬水禽到滇池栖息,滇池也因此被国际鸟盟列为亚洲重点鸟区。

  鱼类

  多次监测到濒临灭绝鱼种

  滇池银白鱼在历年的研究中均被认为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已经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IUCN红色目录》列为濒危等级,同时也是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在近3年的调查中,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多次在监测样品中发现银白鱼个体,且在对滇池产卵场调查中证实,滇池西岸的浪泥湾是银白鱼产卵地,此发现说明由于滇池综合治理实施,滇池水质改善,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滇池土着品种银白鱼种群数量开始得到恢复。

  从2011年开始,滇池渔业行政执法处开始加大鲢鳙鱼及滇池高背鲫的放流力度,有效控制和削减滇池蓝藻数量,也改变了滇池主要经济鱼类均为小型鱼类的生态格局。

  滇池湖滨生态恢复成绩喜人

  植物丰富了

  与2006年相比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约6倍,达80%。湿地物种从232种增至290种,增加25%。

  鸟类增加了

  近年来在滇池周边记录到鸟类140多种

  包括多种云南省新记录的鸟类,如三趾鸥、中杓鹬、黑腹滨鹬等

  1963~2000年期间昆明记录鸟类270种/2015年底共记录鸟类426种

  鱼儿更多了

  近3年在滇池外海共收集到鱼类25种

  5年来共放流鲢鳙鱼3500多吨、高背鲫鱼1亿尾

  改变了滇池主要经济鱼类均为小型鱼类的生态格局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