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岭南文化,不可没有粤剧文化。
自古以来,百越民族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南越铜鼓、常铸越民舞蹈;粤民三妹,千古传颂歌仙。唐代,广州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日益发展,“虽蕉荔桄榔之圩,弦歌相闻”。到了明代,徐渭在嘉靖三十年(1559年)写成的《南词叙录》说:“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请注意:是“用之”,而不是习之。“用之”,就有个以我为主的意思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沿习关系。到了清代,丁仁长在他的《番禺县续志》说:“……凡城中官宴赛神,皆系外江班承值。其由粤中曲师所教而多在郡邑落乡演剧者,谓之本地班”。这里出现的“粤中曲师”,已经是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粤剧教师。据上所述,岭南人民是粤剧的创造主体,而粤剧则是岭南人民土生土长的宁馨儿。
粤剧在全国兄弟剧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被敬爱的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近期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名剧选》,粤剧《搜书院》排第二部。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布莱希特体系创始人布莱希特在美国纽约受到粤剧的启发(如“间离效果”)。薜觉先在1934年即获国际哲学科学艺术学会颁发的msp荣誉证书。粤剧除国内演出外,还流行于欧、美、加、澳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有“有华侨就有粤剧演出”之说。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新加坡即有粤剧演出。近年,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展览粤剧服具乐谱,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文物。新加坡华族戏曲研究会已着手建立粤剧博物馆。欧洲正策划成立粤剧联合组织,计划每年在一个国家举行粤剧会演。近年罗品超又获美国林肯大学终身艺术成就奖。改革开放以来,中外的粤剧交流日益频密,对推进我国对外文化经济交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