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营养事业进入新里程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08/5/14 16:20:17 阅读[382]
“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被写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这是我国营养改善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我国政府改善国民素质,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最具战略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两会期间,“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这在我国尚属首次。至此,公众营养这个关乎百姓健康、关乎国家发展的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定义公众营养
公众营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食物营养的供给和保障水平,以及与其相应的体格、智力生长发育和健康的总体状况。公众营养改善行动是由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各界参与的一系列涉及公众营养改善活动的总称。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夏家骏指出,草案不仅首次提及“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还对“公众营养”及“公众营养行动”首次给出明确定义。这是我国营养改善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我国政府改善国民素质,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最具战略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扫除“营养盲”
曾有媒体报道,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朋友的腰包里有了钱。不少人不再给孩子吃自家的鸡蛋,而是买方便面或其他膨化小食品,他们觉得那些花花绿绿用钱买来的才是好东西。在城市,“吃菜不吃饭”、“牛奶、鸡蛋当早饭”、“重口味轻搭配”等并不合理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正在成为一种风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员彭嘉柔指出,目前,“营养盲”超过文盲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彭嘉柔呼吁,必须加大全民教育力度,尤其是从学生抓起。当前正是我国病谱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宣传营养知识,推动营养习惯改善工作可以有效地遏制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瑜分析,膳食营养缺乏、营养失衡、营养过剩所造成的营养性疾病,在整个疾病谱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都在提前;而且正在出现一种由高收入居民向中、低收入的居民转移的发展趋势,以致成为目前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
据悉,目前我国因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患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约为1.6亿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6%,约为2000万人;中国大城市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高达30%和12.3%。因此,增强营养消费意识,通过多种营养改善途径来增强膳食平衡,抵抗因饮食习惯而造成的疾病已经刻不容缓。
强化食品是最佳途径
如何改善公众营养水平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委员认为,根据世界各国成功经验,强化食品是改善公众营养的最佳途径。他解释道,改善公众营养通常有3条途径:合理膳食、食物强化和营养素补充。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食物多样化应是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条件、饮食习惯和营养知识等限制,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利用营养素补充剂也是一种能够迅速见效、方便易行的方式,但是由于价格较高一时还难于普遍推广。实行主食品强化,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它对解决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的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都是非常适宜的。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用立法或者倡导方式推行面粉强化。
对个人而言,做到合理膳食,绝不能靠对营养知识的一知半解和道听途说。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提出以下原则,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豆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当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至于营养素补充,从理论上说,人体所需营养素主要来源于食物,只要做到均衡营养、平衡膳食,无需额外补充微量营养素。但在生活实践中,平衡膳食、均衡营养却常难于实现,特别是微量营养素在膳食中容易不足,于是补充多元微量营养素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养身时尚。
专家提醒市民,使用营养补充剂时必须注意品种、剂量,按说明书、医嘱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千万不要过量食用。同时,不能同时服用不同品牌而含有相同营养素的产品,否则将造成过量。此外,服用补充剂时,别忘了加上从膳食中摄入的量,两者总量相加,不能超过最大限量。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