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毕业离歌
他们是特殊的群体, 说是大学生,他们已经毕业了,但是新的生活,还没有正式开启。于是在毕业生纷纷走上工作岗位之际,他们迎来了大四的暑假。最后一个假期,他们在期待和等待中度过。
疯狂的毕业季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其他的毕业生都收拾行囊离开校园,各自踏入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找到工作暂未入职的大学生们,还有准研究生 、准留学生等,却是另一种状态。他们憧憬着新的生活,却又在等待中延续又一个假期。
暂缓就业者
焦虑茫然的等待期
毕业于中大的广州女孩小周今年毕业,已经申请办理了暂缓就业手续。作为一个尚未就业的大四生,她在博客文字中流露出了自己的矛盾心情。“很多人关心我,我的未来怎么样了……最客观的答案是,我申请了暂缓。没有保研也放弃某大学的研究生,推了很多的面试机会,在少有的面试中,又推了若干成功的机会。不是没有工作,只是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没有面对和开始的心态。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虽然心里有点着急,但最后一个暑假还得当作假期来过,每天吃饭睡觉娱乐,到想去的地方去,不想去就留在家里休息。有空就去找工作。
嘉嘉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最近也待在家里,有时帮忙妈妈做家务,定期去给亲戚的小孩做家教,由于报名参加了亚运会城市志愿者,有时也要出去参加培训,其他时间则花在找工作上。嘉嘉希望能在家附近找到文职类的工作。“家里人也时常催问找工作的情况。”谈及此,未免多了一丝沉重。
中大的小杨和小孙是同班同学,均由于考研(论坛) 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目前为止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家乡欠发达所以希望留在珠三角发展,于是两人在大学城贝岗村合租了一个单间。两人平时的生活就是看看电视,上网看看电影,也经常到各种求职网站发一下简历,有收到面试通知的就认真去面试。
焦虑?焦虑管用吗?小杨直言,现实就是这样,只能等等看。“现在还不是找工作的最佳时机,一般好的企业都会在11月左右招聘”。
职场准新人
优哉游哉的小假期
小吉是来自西南地区的一位小伙子,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入了家乡的消防局,档案已经移交过去了,就业三方协议也签了,但是正式上岗通知迟迟未下。小吉对此一点也不担忧,他说:“现在感觉跟平时放暑假没什么区别。有区别就是现在比平时的暑假更无聊,更无目的。所以,经常没事待在家里,有时去找找同学玩,要不然就去亲戚家串串门。反正过得挺悠哉的。”
小琳是华农大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年在省考中发挥出色,考到了广东某地市级政府,但迟迟未收到上岗通知。由于之前一直都在实习,所以暑假也继续实习。“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入职。反正先继续实习,总比坐下来胡思乱想好”。
中大学生Camin一直热衷于参加各种NGO活动,本来大四下学期就有可能到某NGO工作的,临近毕业的时候出了点情况,不能到该NGO工作了。所以她申请了暂缓就业,但之后很快又找到了新的工作,将于9月份入职。Camin的暑假过得非常充实,有事去做一下义工,或者参加一些NGO的训练营做讲解员,空闲的时候跟家人爬爬山,出去旅游等。
考上研究生
忙忙碌碌的过渡期
中大学生小胡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拿到资格继续读本专业的研究生,他认为只有一个“累”字可以形容目前的他。从6月开始,小胡就一直跟着自己的导师做项目,据小胡透露导师今年大概接了8个项目,一个项目第一、第二阶段工作才刚刚结束,又得开始做另外一个项目了。
记者接触多位毕业生得知,现在许多准研究生都在帮导师做项目。理工科的准研究生小邓坦言自己过的是宿舍、饭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对现在的生活他表示“有时候会有点疲惫”,所以有时会去打打球,或者找一下已经工作的朋友玩。
事实上对于准研究生来说,大四下学期除了写论文、毕业典礼、聚会这些琐事之外,一般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所以一些毕业生会选择去实习或者找一些兼职,一是为了积累点工作经验,二是为了赚点钱。小罗被保送到了中大管院,由于大四下学期在某机关单位实习,所以暑假也被留在了那里继续实习。小芳则在家附近找了一份家教,每天有100元的酬劳。
也有的准研究生实习、项目两不误的。华农大的小玲目前在某机关单位实习,最近因为导师在青藏高原那边有研究项目,所以向实习单位请了假跟导师去了青海,回来后处理完调研的事情后继续回到该单位实习,这个“过渡性”的假期,日程安排得很满。
出国留学生
心情激动的旅游假期
看来暑假过得最精彩的还是要出国留学的了。一般来说,那些繁琐的出国手续都在暑假前办好了,所以暑假就只有等着出国了。即将要出国留学的中大学生小王说:“我的暑假只有20多天,我全部用来跑去玩了。出国前好好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昨天已经飞到美国的学生小于,暑假去上海玩了一个多星期,也去了其他一些城市。她笑着说:“暑假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收拾行李。这个折腾了我好久。”
当然也有一些待在家里好好了解将要留学的国家的文化习俗、学校周围环境等。比起其他类型的毕业生,即将出国的毕业生暑假相对简单很多,基本都是旅游或者在家“充电”了解外国。夏杨、黄铨(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