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娱乐 — 抢盐风波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抢盐风波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1/5/31 9:55:51  阅读[890]

  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就目前温州的抢购谣言大致说法:“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其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核泄漏又会污染海水,海水被污染后晒取的食盐将会受到污染,导致合格的食盐的有效供给不足,未来食盐必定涨价,所以要抢购食盐”。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市场上的食盐商品有效供给稳定,但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我们却发现温州所有的小店中食盐售罄,因此就抢购食盐问题而言,其潜在的根源成因不是微观经济领域的供需矛盾,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预期”在短期内爆发,导致了社会食盐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而社会生产能力、有效供给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食盐“非理性预期”条件下的“有效需求”,其价格飙升的主要诱因在于潜在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导致的非理性需求。

  盐是一种生活、生存的必需品。就《人类学》而言,依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广大的抢购实验的消费者主要基于一种生存需求(最底层需求)的冲动。这种冲动具有一种超越任何其他需求的优先等级。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行为,总是存在一定的综合诱因,一个固定的综合动机,一个客观的心理活动并激发决定行为的决策过程。依据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的“动机理论”,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此次食盐抢购风波过程中,处于开放式舆论环境中的潜在抢购食盐的消费者首先存在一个动机,即确保未来的生活条件、利益最大化,其次整个社会舆论环境中的新闻报道成为抢盐行为的主要诱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抢盐者大部分处于社会底层收入阶层,对于物价上涨十分敏感,物价节节攀升的经济现实中公众的潜意识中普遍存在心理焦虑,因此当上述三者综合作用,其潜在的非理性思维很愿意相信“抢盐是符合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因此凭借经验采取实际行动,期望通抢购食盐途径或手段来达到保障未来生活必需品、利益最大化的行动目的。

  一、抢盐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和其潜在的规则。其重点是研究社会心理的现象,抢购食盐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性、集群性的心理行为表现,有其固有的社会环境激励、心理传导过程,如果我们将焦点聚焦到某个抢购食盐的消费者(以下称:张三)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其作出抢购实验的行为,然后再将其行为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观察,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很多奥妙。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类本能:其中一种是生存本能,如饮食和性等。购买食盐便是这种本能的行为之一。抢盐行为作为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正常的现实生活(食盐供需平衡)中都不能自由发展,而常常会受到压抑。但是这种本能一旦受到了外部足够刺激条件,就有可能唤醒这种本能的冲动,进行抢盐。构成食盐抢购的刺激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谣言,还有就是生活区的便利店买不到盐的事实。上述两个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张三对于谣言的坚信,并加入“抢盐的大军”中来。

  抢购食盐,其行为链成立的前提是百姓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首先是日本的地震及其核泄漏带来的负面影响,构成了对张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焦虑;其次是目前物价上涨的事实,导致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下降,这在张三的潜意识中构成了另一个心理焦虑因素,并有可能在外部刺激条件下产生抢购冲动。同时我们注意到电视节目中对于日本地震、核电站泄漏事故的长篇累牍的过度报道,过度的感官刺激加剧了中国百姓的心理焦虑的程度,并且导致张三等民众的理性心理承受能力不断下降,进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抢购食盐的心理暗示及其心理基础,加剧了刺激的强度。张三作为一个社会人、经济人,在整个开放的舆论环境中,既有潜在的心理焦虑问题,又有受到各种信息、图片、声音带来的感官刺激,这种刺激在大脑中予以沉淀,构成了其未来行为决策的基础。

  依照法国心理学家勒朋的《群集心理学》理论,群集状态下的个人,不论在倾向还是意志上,或者在判断、观念上会有一种趋向一致方向、形成一个同质性群集的心态,而个人意识会被淹没和消失。个人的个性在整个社会的群集心理的作用下,显得十分被动和消极。同时一个集群的行为,首先要存在高度的刺激(日本地震、核泄露新闻报道)和心理暗示(商品涨价报道),其次存在相互的情绪感染(买不到盐的事实、信息以链式反应的速度迅速传播),第三是情绪的激发群体心理(抢购、囤积食盐)。此次抢盐风波,我们可以在《群集心理学》领域十分清晰的观察到整个行为发生的诸多要素。这些要素,恰恰在整个社会群体的过程中,个体心理受到了群体心理的影响,为了保证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整体一致性,往往会丧失其个体的理性思维,其个体的潜意识中会认为:“我应该相信群众(的意见)”,而根本不考虑群体思维结果的理性是否正确。抢盐的心理在早期酝酿过程中,可能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个体思维逻辑,但是一旦到了便利店中买不到食盐的时候,这种个体认识,就按照链式反应的速度迅速转化为群体意识。

  二、食盐抢购的心理预期经济分析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卡尼曼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高于一般水平的,而且,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往往都处于复杂、混乱、不易辨别或易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我们没有时间去经过理性的计算,也没有时间去考虑概率问题”。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行为也不是非理性的,人们不会断然地去冒险、也不会不加考虑地去抢购食盐,我们总是会遵循某种可以使我们有预见地或系统考虑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决策。而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中(日本地震危机),人们不愿意再去思考理性的问题,而是出于一种“蜥蜴式的大脑思维”(特里.博纳姆语,源自《非理性市场与蜥蜴式的大脑思维》),仅仅以眼前看到的事实(别人在抢购食盐)作为研判未来社会发展的唯一依据,这些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张三(共同特征:社会底层民众,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正常情况下可能会做出理性的研判,但是在周边百姓都在抢盐的事实刺激下,加上其有限的逻辑思维能力(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的结果),其仅仅依赖“蜥蜴式的思维”来做出决策——抢购食盐。

  就《微观经济学》而言,“心理预期”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如个人、企业等)在决定其当前的行动以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动所作的一种估计。心理预期在整个供需平衡中是通过“不同的预期导致不同的有效需求”的变化,进而实现对整个供给——需求之间平衡的影响的。卢卡斯认为:“人们在预期即将发生的经济变动时,总是倾向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根据已获得的所有信息,作出合理而明智的反应”。抢盐的张三,其个人的对食盐购买问题的“理性预期”研判基于两个事实的结果,首先是其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分析结果,其次是社会大多数人的行为带来的趋同属性。这种理性预期的结果使得张三认为只有立即、大量的抢购食盐,才是符合其在未来生活中的理性预期效用最大化结果。这样的事实在验证了卢卡斯的观点同时,导致众多“张三们”对食盐需求在短期内快速飙升(某人购买了两万斤食盐),而食盐的生产、有效供给是按照一定时间函数平稳供应的,由于存在“连续时间序列”方面的数量严重不对称,两种力量博弈的唯一结果是食盐价格飙升,或者食盐脱销断货。

  三、公共管理的处置对策

  由于抢购食盐的主要诱因是基于“非理性的心理预期”基础上的经济、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博弈结果,因此就“逆向分析”而言,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针对“非理性预期”的三个哲学问题(从哪来、到哪去、是什么等三个问题)来制定我们应对危机的管理手段。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基本打开了人类心理活动如何处理与加工信息之谜。它的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是一个过程,它是受人的性格、知识、文化背景、所处环境与情境等状况影响的,而人的认知水平又会影响到人的决策。正因为人的判断、行为和满足感的差异性,也就决定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并非与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首先消除群众潜意识中心理焦虑,减少对日本地震的报道频率,减少物价上涨的相关报道,进而在“非理性预期”传递途径的起点上,消除其错误预期的基础。其次应该阻断各种谣言的传播路径,针对各种谣言荒诞的逻辑进行“逆向宣传”,并将上述逆向宣传的文化融入人心,有效遏制、消除整个谣言的信息传播途径和社会文化认同。第三应该强化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物流调配运输速度,从某个意义上而言,我们政府的管理工作是调配物流的速度和谣言传播的“速度赛跑”,两者竞争,我们对于物流的调配速度是一种成功控制危机的管理保证。第四应该强化百姓的科普事实普及,藉此提高百姓的理性认知能力,让百姓有能力自觉抵御各种错误的、非理性的言论的免疫力,不掺和各种非理性的盲动群体行为,提高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藉此减少整个非理性预期导致的“非理性有效需求”。

  未来的公共行政管理的危机管理研究决策,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中心,以“群体人、社会人、经济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人的需求动机的研究,重视动机、行为链传导结果分析,明晰动机、民众的潜在思维和环境刺激之间内在的整体的内在关联。在经济方法论领域,我们应该提高科普宣传,倡导社会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