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建筑
一、中路
(一)照壁
照壁始建于明代,位于山19之外。红色照壁上嵌有四块棱形琉璃瓷砖,瓷砖上烧制“万古长春”四个绿色大字,是从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碑帖中集字而成。
(二)牌楼
牌楼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为三四柱七楼式样。前额题为“洞天胜境”,喻这里是道士们居住的人间仙境。后额题为“琼琳阆苑”,喻这里像是用美玉建成的清静超凡的地方。
此牌楼实际足“棂星门”,又称“睹星门”,是道士们观星、望气、候神、祭祀的地方。
(三)山门
山门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砖石结构,三券门,墙上雕刻有猴子、仙鹤、流云、花卉等浮雕。山门上方正中悬挂有“敕建白云观”匾额,为明英宗所赐。传说此匾为生铁铸造,寓意企望白云观坚固持久,故老北京有“铁打白云观”之说。
山门前两侧装饰有石狮、华表各一对,体现出敕建规制。
(四)窝风桥
窝风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后毁坏。1988年重建后,为一座单孔石桥,桥下无水。桥洞两侧各悬一枚古代铜钱模型,上刻“钟响兆福”四字,钱眼内系一小铜钟。
此桥来历传说众多,一说为纪念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而建。王重阳弃家出游,在陕西甘河桥遇异人,授以修炼真诀,于是出家修道,并创立全真道。后世全真道弟子在山门后修建“甘河(干河)桥”以为纪念。
(五)灵官殿
灵官殿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原名“四帅殿”,明景泰年间、清康熙年间均重修过。殿内奉祀护法尊神王灵官,为明代木雕刻像。殿内两侧墙壁上挂“四大护法元帅”的纸本画像,左侧为赵公明和马胜,右侧为温琼和岳飞,是清代神像画中的佳作。
殿前立有两块石碑,东侧为“重修白云观殿宇桥梁碑”,记载白云观第21代方丈陈明霖集资修建中路殿堂和窝风桥之事;西侧为“白云观表德述异记”,记载民时檀越向白云观增助布施之事。
(六)钟鼓楼
钟鼓楼在建筑布局上与其他寺观正好相反,一般为东钟西鼓,而白云观钟西侧,鼓楼在东侧。因明代以前白云观的中轴线位于处顺堂(今老律堂)以西,战乱中殿宇毁坏殆尽,明洪武年间重修时是以处顺堂为中心展开的,当时保留钟楼,在钟楼东侧新建鼓楼,故形成今日格局。
鸣钟击鼓既是报告时辰,又是在醮仪盛典时协调科仪程序的信号。
(七)玉星殿
玉皇殿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原名“玉历长春殿”,清康熙年间重修后改今名。殿内奉祀玉皇大帝,像与神龛均为明代木雕。玉帝阶前左右站立天蓬、天圣、天猷、天佑四天师和二侍童,均为明万历年间所铸铜像。神龛前及两边垂挂“百寿幡”,上绣形体与颜色各异的一百个“寿”字,据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为祈求玉帝保佑延年益寿而赐赠白云观的。殿内两侧墙壁上挂有四象、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帅的绢丝工笔彩画。
殿前两块石碑上镌刻乾隆皇帝御笔,东侧为“重修白云观碑记”,西侧为诗文碑。
(八)三官殿
三官殿原名“丰真殿”,奉祀张三丰真人,1990年重修后改名“三官殿”。殿内奉祀三官大帝,又称“三元大帝”。中座为天官,即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左侧为地官,即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右侧为水官,即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