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体育 — 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EMBA课程侧重教学相长
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EMBA课程侧重教学相长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4/9/4 9:41:11  阅读[17144]

  孙立坚教授,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EMBA课程教授。曾被上海第一财经《头脑风暴》栏目评为六大“年度嘉宾”。

  他是网络上的知名博主,每逢有重大财经新闻出现,财经媒体记者及时造访的就是“孙立坚博客”;他曾带领复旦金融研究中心为上海自贸区勾画蓝图、出谋划策,其关于自贸区建设的观点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提到孙立坚的名字,不管是银行的行长还是央行的官员,他们的脸上总是流露出一致的赞许,因为孙教授一直以他海派务实的学术研究为人所熟知。从金融圈到学术界,再到各大小媒体,无数双眼睛关注着他发表的每一篇言论与观点,深以为“听之有所裨益”。

  在经济学大鳄身边学习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本科时期,孙立坚学习的是和经济完全不沾边的土木工程专业。彼时,恰逢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留学 (微博) 热骤然兴起。“高中时有出国的学长来和我们交流,鼓励我们出去看看。对我们来说,他们就像英雄一样。我暗暗决定,一定要去发达国家去长长见识。”因此,获得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后,孙立坚便毅然决然地远赴重洋。

  一到日本,孙立坚首先感受到的是难以消除的隔阂。和其他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硕士的学生不同,他留校做了几年教师后才出国留学,因此年纪比多数同学要大一些。年龄的差距成了最大的瓶颈,使得他总是融不进“年轻人的对话”中。也因为如此,孙立坚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学习上,从早到晚拼命看各种各样的经济书,以弥补自己“非科班出身”的短板。“这是我喜欢并擅长的东西,所以我读起来特别有劲,有时弄懂了一个原理甚至会兴奋得不能自已。”渐渐地,他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久而久之,日本教授在上课时突然发现,有一位孙姓的同学无论在回答问题或完成作业上,表现都格外突出。于是,他额外获得了不少帮忙老师“打杂”的机会。“比如老师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我在一边做做记录,但与此同时我也在听大师们的争论,看他们对某一经济问题是怎么分析的。”耳濡目染也是一种学习进步,孙立坚十分珍惜和经济学大鳄们交流的机会。如此良性循环,也慢慢练就了他独到深刻的思维能力。

  在日本的学术交流会上,学者们常常就某一问题指手画脚,争论得面红耳赤。令孙立坚倍觉讶异的是,即使同一门派的师生,碰到想法不一的情况,彼此互相不买账是常有的事,甚至将对方批评得体无完肤,丝毫不顾同门情面。这种“为了真理吵架”的精神,深深印刻在了孙立坚心中,让他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当留学生涯即将结束时,孙立坚刚好遇上吴敬琏、李扬两位经济学家出访日本,有幸担任了他们的同声翻译。“在国内你很难能与‘大牛’面对面,在国外反而可以和他们接触。”当时,李扬就住在孙立坚楼上。

  一路陪同共处的时光中,两位师者对中国经济的观察和认识、以及对后辈孜孜不倦的教诲,都让孙立坚印象深刻并感恩于心。探讨人民币汇率问题时,不少日本学者根据日本的经济史和经济学的常理,推断中国要做固定的汇率是难上加难。然而,吴敬琏和李扬却以中国学者的视角反驳了这一观点。他们从工业园区、保税区等方面解释了中国的竞争力,解释了中国如何通过其他渠道释放人民币汇率的压力。“这让我意识到,探讨中国不能全靠欧美和日本的经验,不能全按教科书上那一套,要有自己的思考。”

  “李扬老师回国途中告诫我,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学问,打好基础,不要急于下手研究中国的问题——你想想看,国外专家对中国问题并不一定熟悉,我们既然是去学习的,就要把别人研究得最透彻的东西学到手。”当年的谆谆教诲如今犹在耳边,孙立坚诚恳地回忆道: “他特别嘱咐我在日本查一查灰色金融体系方面的资料,了解非正规金融在整个经济当中的作用。这些都对我颇有启发,至今难以敢忘。”

  用鼓风机把火花吹起来

  “不瞒你说,我刚回国的时候是双线并进的,既想教书也想创业。”在孙立坚看来,商学院的学生天生骨子里就带着一种企业家的气质情怀,总认为自己亲手创造出的东西会比既有的更好。“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怀有创业的梦想,即使在日本这样一个风气相当保守的国家,也有不少商学院学生试图自己创业。”

  孙立坚最终走了为人师的路。在先后拿到同济、交大、复旦的offer后,他权衡再三,选择了思想相对自由的复旦边读博士后边任教。

  “学商学,有理论也要有实践,必须真正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包括企业的举措、政策的制定等等。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我特别重视EMBA课程。”自从为复旦EMBA学生开设了《金融发展与企业商机》后,孙立坚经常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备课,力求将手头最新的数据、现象和案例加入到第二天的课程中。谈起设置这门课的初衷时,他说:“金融发展是指外部大环境,企业商机是指企业在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时应该怎么做。我希望能和学生一起去回答这个问题。”像这样将宏观和微观共同结合的课程,在国内EMBA课程中并多不见。

  在孙立坚眼中,EMBA课程和本科生的课程大有不同。“对本科生更多是单向传输,把我凝聚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他们。EMBA课程则是侧重教学相长,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挑战。”孙立坚总在课上鼓励学生们进行讨论,“我要让他们讨论,让他们发散思维,再收拢回来——把一些非常好的火花用鼓风机吹大。”

  有一次课上,学生们为了国企和民企的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两类企业家群体站在各自的立场发表激烈的观点:民企认为改革开放给他们的机会太少,国企的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而国企认为民企未能好好把握机会,缺乏诚信和责任意识。“我真的没想到他们会这么认真,”孙立坚感慨道,“我就去启发他们,是什么造成了企业的选择,背后的肌理是怎样的,机会缘何不平等……到后来,大家就会发现,我们的问题就不再是浮在水面上,而是深入到里层了。”

  课余时间,孙立坚会不时发放问卷给复旦EMBA的学生们填写:“看他们的回答其实就是在和企业家交流,他们有什么困惑、他们是怎么想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深入调查”,孙立坚的观点总能更接地气、更切中要害、更为企业家所接受。“可能这也是一些高层会议邀请我的原因,因为我和别人讲的不大一样,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只有落到现实中,才能从更高的角度、用更深的眼力去剖析——要‘落地’,才能‘顶天’”。

  自贸区诞生在压力下

  孙立坚是推动建设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智囊团核心成员。上个月,他在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上针对自贸区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长期关注国内外经济的专家,他细数了建设自贸区的几大背景。“我们面临的压力使我们必须有所行动,而自贸区正是一项标新立异的伟大工程。”

  在孙立坚看来,今天的中国逐渐结束了主要靠出口拉动、粗放型投资的增长方式。过去企业的优势大多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原料,以及庞大的市场;但金融危机之后成本上升、产能过剩,企业必须尝试创造一种新的盈利方式,“不能再靠价格去赚钱,要寻找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商品和服务。”从本质上来说,自贸区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而建设的。

  在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美国也在试图改变亚洲经济的既有格局。然而,亚洲最重量级的主角——中国却未被邀请入这一新格局中。“美国的发展模式确实代表了未来的变化趋势。美国走在了前面,又不让中国参与,我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要未雨绸缪,在自贸区、在我们的家中先培育起一批新的企业家。”

  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国内经济止步不前的一大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博弈。不少地方政府借发展经济之名贪污腐败,当务之急便是要重新强调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把方向盘交予市场,利用上海自贸区率先实现“政府退出,企业进入”的格局。

  目前,自贸区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措施让企业享受到了制度带来的便利。孙立坚肯定了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亦提出了对策性建议:“要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让信息传递的渠道更为畅达。举个例子,政府发布了优惠政策,部分企业仍然一无所知,岂不白白浪费了决策?媒体在其中也要大力发挥作用。此外,企业不要盲目地进入自贸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是否与之相符,是否与其在国家战略层面达成了共识。”

  “不要一拥而上,看自贸区炒热起来了,就急匆匆地往里冲。”这不仅是孙立坚对企业的忠告,同样也是对他的学生们的劝诫。“做学问也是如此,要避免同质化的研究,结合实际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走差异化路线,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蛋糕就这么大,这么多人分哪里分得过来?找到一块你喜欢的、没有人能和你抢的蛋糕,这就是做出成绩的秘诀。”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