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我们寻访了32位抗战老兵,为每位老兵拍摄了敬礼肖像照,并选择了其中9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将他们的故事制成《敬礼,老兵》纪录片。”16日,南京财经大学“抗战老兵纪录片摄制组”负责人袁启斐告诉记者,尽管有些老兵已然行动不便,但提到敬礼,立马来了精神,仿佛回到保家卫国、驰骋沙场的年代。
“纪录片由9位老兵的故事串联而成:从投笔从戎的参战历程,到战时前方的浴血奋战,后方医院的生死时速,再到日军投降后老兵见证整个南京城久违的欢乐场景。”袁启斐介绍,30分钟的纪录片重现了参战、战时、战后三个阶段,用镜头和声音重现了那段历史。
说到走访老兵的缘由,袁启斐说,一次在新闻媒体的实习经历,让他触动颇深。“媒体报道老兵程云先生致歉没守住南京城时,社会反响很大,但他去世时,殡仪馆却是一片冷清。”
此后,袁启斐便走上了寻访老兵的道路,萌生了记录抗战老兵口述史的想法。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袁启斐联系到了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张修齐。有了张修齐提供的56名老兵名单和“江苏关爱老兵联盟”提供的资料,该团队先后走访了32名江苏境内的抗战老兵,这其中最小年龄89岁,最大年龄100岁,平均93岁。
“按照拍摄纪录片所需的文字、摄影、后期等专业人员,我们很快就组建了团队。不为盈利,在探访老兵期间,也没有任何的收入补贴,我们自掏腰包,从生活费里凑出了寻访老兵,拍摄纪录片的钱。直到耗资较大的后期制作,才得到了校方提供的一些资助。”
团队在寻访的过程中,为每位老兵拍摄了敬礼的肖像照,因此,纪录片名也定为《敬礼,老兵》。走访期间,老兵的举动、话语也让整个团队感触颇深,他们认为,一切的付出,都物超所值。
“老兵何静芳是抗战后方的医护兵,她的丈夫陈世勋,是在一线作战的士兵。这对夫妻从刚刚共结连理,就上了前线。幸运的是,双双存活了下来。如今,二老在战争记忆的伴随中,携手共度平静的晚年生活。”
“有位老兵本身是后勤兵,后来实在无法忍受日军的暴行,自请到前线杀敌。”
“有的老兵行动不便,根本无法敬礼,于是就让家人帮忙,将胳膊抬到耳朵附近,坚持要完成这个姿势。”
…………
张修齐老人曾告诉袁启斐的团队,老兵们只是做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该做的事情,他说:“我们不怕死,就怕被你们遗忘。”
如今,这个团队的年轻人,正记录着那一辈年轻人的往事,希望那个不平凡的群体,不要被遗忘。
据袁启斐介绍,此次播出的的纪录片不仅仅是老兵的口述史重现,也有老兵唱军歌、行军礼的场景。团队通过3D模拟动画效果,重现了战时的景象,并翻阅了大量史料填充纪录片内容。
袁启斐说,“明天将进行纪录片的首播,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寻访到的资料制作成历史画册。将老兵的故事、经历、战时的老照片、如今的英雄身影,制成一本画册,以书面的形式留存下来,传播出去。”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