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刚过,民间助学组织为寻找合适的资助对象发愁,而官方助学部门出现相反的情况,资助人偏少、受助学生太多,资助困难学生出现了失衡。
民间助学的力量越来越庞大,一个助学队就“预定”了50多个学生,有的爱心人士一口气资助5个学生,有的助学队一下拿出2万元用于助学,钱是有了,但是资助对象成了问题。与之相对的是,官方渠道助学如希望工程基金办公室,生源有不少,但缺少资助人。
分析一下助学失衡的原因,一方面是民间助学的观念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对受助者提出了不少“硬杠杠”,例如学习好、有眼缘等,找不到学生;另一方面是官方助学部门公益丑闻的爆发,不少资助者对其失去信心,宁愿通过私下方式捐助,也不想把钱交给官方组织来分配,致使官方助学机构缺少资助者。归其两点,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两者信息沟通不畅。
怎样把爱心人士分流到相关部门,让民间助学和官方助学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资源融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官方助学机构接地气,更多地了解民意,了解资助人所需所求,完善自身制度,做到完全公开透明,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
首先,了解资助者的需求,建立资助者与被资助者的沟通交流渠道。资助者不单纯想通过钱和物来资助贫困学生,他们更想与受助者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他们愿意资助和自己聊得来、看对眼的学生,这就需要官方助学机构搭建平台,对资助者和被资助者进行详细了解、分类,起好桥梁作用。
其次,做到公开透明化,消除资助人的顾虑。公益丑闻的爆发,让很多资助人信心大减,作为官方资助机构,更应该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对资助人每一笔的资金去向通过网络、报纸等平台进行公示,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加入。
再次,起到引导作用,平衡助学资源。资助者都希望资助学习好的、老实本分的孩子,还有很多学习成绩一般、生活中经常犯些小错误的孩子更需要社会的关心与资助,官方资助机构应起好引导作用,科学分配,平衡助学资源。
最后,实现资源融合,共享贫困生源信息。官方资助机构有着基层政府组织调查贫困生的优势,受助资源较多,而民建组织中资助人多,生源少,打通双方信息屏障,共享生源信息,才能让更多孩子受助。
助学,离不官方资助机构的主导,更离开民间组织的参与,两者信息沟通顺畅了,孩子被资助的渠道才能更多。
(责任编辑:城市网)